不知漢齋

發稿時間:2013/07/20
不知漢齋
不知漢齋
作者|曾泰元
出版社|書林
出版日期|2013/06/01

  作者是學術中人,其知性的評論文章常見諸報端,而他的感性之作同樣亮眼。本書多為雋永的小品文,或隨筆或雜感,不拘一格,筆觸清新,語輕感深,隨手翻閱,不時有令人驚豔之處。他在文中勇敢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愁,情真意切,餘韻繞梁。

文章節錄

《不知漢齋》

我的驕傲──「一個人流浪」車票拚貼

五、涇渭分明

  我 9 月 14 號吃了秤鉈鐵了心,爬了以「險」著稱的西岳華山,差點沒把有輕微懼高症的我給嚇死。大家想像一下,石碇皇帝殿的稜線趴行,加上花蓮太魯閣的懸崖峭壁,還有 2000 公尺的海拔!難怪自古有云:「華山天下險」。下了山之後我腿都軟了,又痠又痛,走路竟瘸到不聽使喚。好好休息一晚之後雖然尚未完全恢復,不過倒還能走,想必是我來大陸之後天天長時間走路,慢慢練出來的底子。

  西安,我這次是第三次來了,大部分知名的景點、推薦的飲食我都去過、嘗過,因此我原本只打算來此中轉休息,不過既然還能走,我就又重遊了兩地,只是深度不同。首先,我上了全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城牆,但不像以前走馬觀花,照照相就走,而是在城牆上租了輛腳踏車,花了一個半小時騎了一又三分之一週(因部分城牆施工封閉,我只騎了三分之二週,來回),共計近 20 公里。其次,我又在碑林仔細欣賞歷代碑刻,竟讓我看到了盛唐時所刻的《詩經》,還讓我在茫茫字海中找到了我非常喜歡的〈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這次要是無法在秦國故地找到類似的景致,這,也就聊以慰藉了吧!

  接下來去哪裡好呢?地圖上有新的景點─大雁塔附近的「大唐芙蓉園」?市區東北的「唐大明宮遺址」?還是西北郊區的「漢未央宮遺址」?大唐芙蓉園是主題式的仿古公園,我的興趣不是特別大。漢唐宮殿的遺址,兩位載過我的計程車司機都不推薦,說沒什麼東西可看的,這讓我的意願轉趨保守。正在瞄地圖琢磨時,我突然想起我的成語之旅,對,涇渭分明,就去看涇渭分明!

  涇河與渭河就在西安附近交會,我也在陝西省全圖上找到了二河匯流、位於城北郊區的涇渭鎮(西安市地圖沒有標出來),但不知坐哪一路公車,找了好多站牌、問了住宿酒店的櫃台,都徒勞無功。2 : 30,我索性攔了一部在鼓樓附近候客的計程車,他說他在西安開車開了許多年,連聽都沒聽過涇渭鎮。他打了四通電話求救,最後大致確定方向走法,但開了好遠才到涇渭鎮。當「涇渭分明」的路標出現在眼前時,我真是高興萬分,本想順著路標走,肯定一下就到了,哪知道不久之後柏油路沒了,路標也不再出現了,接下來竟是一連串在泥巴小路上問路、兜圈子、走回頭路的開始⋯⋯

  最後經由一位路過的農民指點,我們在泥巴路旁看到了一條寬僅容人的叉道,農民說,從這裡往下走就是,不過草可長得很! 5 : 00,司機大哥在路旁等著,我一個人爬過了一堆土方,初有小徑,雖極狹,然能通人。想不到小徑彎來彎去,後來竟憑空消失,只剩下眼前的荊棘蔓草!我徒手前進,因穿背心,只能雙手高舉,以防受傷。沒有路,怎麼走?我方向感不佳,但憑著地圖上的「涇河西北來,渭河東邊去」,以及「西安的太陽西北下山」的這兩大準則,一個人擔心害怕地用腳、用身體推開那快要比我高的荊棘雜草,嘴裡不斷唸著「涇渭分明,你在哪裡?」給自己壯膽,一陣子後,越走越遠,荊棘雜草越來越長,還是到不了。我本來放棄了,開始往回走,卻又看到一旁似乎有人踩過的痕跡,不甘心,遂緣跡行,忘路之遠近。這下子竟讓我走到了涇河邊上,我親眼看到腳邊的涇河,竟然跟渭河一樣,黃濁不堪!傳統謂「涇清渭濁」已名實不符,應是「涇渭皆濁」吧!

  然而,涇河與渭河的匯流處還沒到呢!我沿著涇河岸順流而行,往前不遠應該就有渭河來相會了吧?理論上是,但我走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大片高聳的玉米田橫在我面前,深不可測,可能有好幾甲,我鼓起勇氣往裡鑽,心中想的不是張藝謀1987年的成名作《紅高粱》裡姜文和鞏莉的激情戲,而是,萬一我在這個找不到方向的玉米田裡出不來,天色又漸漸變暗,到時候我不是得一個人在這涇渭分明的玉米田裡數星星?我可浪漫不起來!想著自己的安危,想著被我拖下水、熱心助我的司機還在苦苦等著,在我鑽進比我高的玉米田裡走了 20 公尺左右之後,就決定放棄!我知道涇渭分明就快到了,可是時間已晚,感覺不對,我不能再冒險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 : 40,我開始折返,也不確定回程方向是否正確,為了定位,便朝著司機可能在的位置吼道:「師─傅─,我─回─來─啦─。你─還─在─嗎─?」我順著他微弱的回答聲,繼續前行,見面時,只差沒有互相擁抱。他說,他叫我我都沒有回應,他急死了。

  涇渭分明就差幾步之遙,非常遺憾,但這卻是我與自己挑戰的冒險大嘗試:一個人置身荊棘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外,運用有限的資源,為單純的成語尋根而奮力前進。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