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龍年代

發稿時間:2013/09/21
屠龍年代
屠龍年代
作者|蘇曉康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07/12

  以《河殤》震撼華人世界的蘇曉康,流亡海外二十多年後,重拾報導文學,犀利批判當代中國的政治社會問題。六〇年代大饑荒,幾千萬人餓死;1975年河南垮壩,23萬人死去,然而,此類災難性決策造成的慘烈後果,卻不能啟動這個社會的糾錯機制。他也回顧《河殤》颳起的文化旋風與六四前後的緊張情勢;揭露毛澤東「廬山會議」真相。為二十世紀中國遭遇的浩劫,留下不容忘卻的記錄。

文章節錄

《屠龍年代:中原喪亂與《河殤》前傳》

三十集《黃河》拍砸了

  八七年夏天,《黃河》總導演屠國壁正缺一部「解說詞」。河流片一再轟動,這次拍到「母親河」是所謂「中國第一主題」,不「轟動」如何交代?但要再「轟動」,又談何容易?邀請知名作家參與,以增強電視片「解說詞」的文學性,是電視界正在嘗試的新路子。屠國壁是攝影師出身,大概更偏愛畫面,據說不大情願讓「解說詞」奪了風采,但他還是邀請了幾位作家。關於黃河的文學作品不多,我因《人民文學》刊登那篇〈人生長恨水長東〉,遂也在邀請之列。世事常常難以逆料,恰是這個電視界的邀請,將我牽進日後掀起巨浪的《河殤》危機中。我在「引子」已寫道:

  「垮壩」跟我的私人互動,乃是將我吸引到黃河治理領域,並依次將我引入水利、文化、政治諸領域,不期然建構了我的八○年代,一個雄嘆悲放的「屠龍年代」。

  我第一次到白雲觀《黃河》劇組見屠國壁時,他給我播放了一些黃河的航拍影像資料。高空俯瞰之下,雲霧繚繞的青海河源地區,大地是墨綠的,黃河則是淡黃的,緩緩蜿蜒,溫柔極了,像血管一樣細膩。航拍具有某種天外的視角,當場就叫我彷彿渾身毛孔都呼吸起來,很受震撼。然而,同時也迸發了複雜的思緒:這條黃河,跟我在中原看到的那條沉甸甸的泥河、在晉陝峽谷裡憤怒咆哮的黃河,是同一條河嗎?她當然是一個母親,但分裂成了溫柔與暴虐兩者;那流動的僅僅是水嗎?四千年文明,不就是這麼流到我們跟前來的?⋯⋯

  屠國壁已經有他的現成架構:三十集,從發源地一路說到出海口。他只需要我們這些作家給他往這三十集裡「填詞」而已。我直言道:你的處理,不能突破「河流片」的既成模式,剪出來的《黃河》斷難超越前面兩個「話說」(長江、運河)。我知道那是他的困境,但我忽略了他的理解力。他問我該怎麼辦?我說,黃河不是長江、運河,拍黃河不侃「文化」,怎麼可以?他問怎麼侃?沿黃一路的文物古蹟,歷史名勝,難道不是文化?哪一個漏掉了?我說那不是「文化」,你知道凡是最古老的文明,都稱作「大河文明」嗎?你沒見眼下的「文化熱」嗎?文化是要談我們的文明為什麼落後了?封建社會在中國為什麼如此漫長?「得得得,咱拍的是風光片,通過介紹錦繡河山和建設新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弄你說的那些玩意兒,還不砸鍋?我可不想惹麻煩!」屠國壁一口拒絕。後來,我還是按自己想法,為這部《黃河》寫了河南境內的五集解說詞:中州、洛陽、開封、懸河、大禹,但被屠國壁刪去所有跟文化有關的議論,只採用我對黃河的那些抒情描寫。後來我看到片子時,還真有點憤怒。(順便說一句,當年自覺維護中共意識形態底線的,唯有這位屠導,而從中央電視台、廣播電視部,直到中央書記處的各級領導都不是,卻未知「《河殤》危機」塵埃落定之後,他們嘉獎他沒有?)

  我倆掰斥的時候,旁邊坐著一個小夥子,二十來歲,老是笑瞇瞇的。據說是從台裡剛分配到劇組來不久的一個研究生。他只旁觀我跟屠國壁的爭論,一言未發。然而倘使這小夥子當時沒有坐在那兒,日後就斷然不會有那部《河殤》。

  小夥子叫夏駿。一個愛思考、藏抱負、有眼光、廣交友的少年老成的電視專業碩士,八○年代不多見的一種青年,也是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異數。他對黃河這個題材的把握和領悟,以及跟時代的呼應,甚至都在我們這些《河殤》撰稿人之上。他孕育、催產、製作了《河殤》─那些靈感,都來自他見到黃河的第一眼,後來他回眸這感受:

  我作為匆匆過客曾在橋上數度經過黃河。但我並沒有看到黃河。而現在,我來了,看了,感受了。我被黃河震撼了。但不是為它曾被千年詩化的氣勢所震撼,而是被它的醜陋、貧困,和它所潛伏的危機所震撼。在花園口附近,我曾一直走到河床中心地帶。那時那裡的黃河不是一般人想像中水流滾滾的大河,而是一塊沼澤,一片泥地,一個又舊又大、變化無常的怪物。我感到我從來沒有像當時那樣為它激動、焦慮、壓抑、悲觀、振奮⋯⋯。黃河太「大」了,太豐富了,也太沉重了。

  說實話,夏駿的這些感受,正是八五年我採訪黃河治理的那些日子裡反覆咀嚼的滋味。這是一種幻滅。我們曾被灌輸的、跟黃河有關的那些宏大含義,如「哺育」、「文明發祥」、「華夏象徵」等等,會在看見真實黃河的那一瞬間破碎。這幻滅,由黃河這麼巨大的載體負荷而來,就斷然不會僅僅是一條河了,而是在我們的話語中跟這條河附著在一起的所有東西,因而你所破碎的,也是巨大的東西。醜陋的究竟是什麼?危機又從何談起?⋯⋯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