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世代

發稿時間:2013/09/28
晚熟世代
晚熟世代
作者|王浩威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3/08/07

  作者觀察近年台灣社會中,不論是父母或子女,皆出現了「晚熟」現象。他以個案為例,探討各種晚熟世代的特徵:晚婚化、少子化,年輕人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踏入下一個階段,而父母則是一方面百般呵護子女,一方面又焦急子女不成材。他對這樣的現象探討成因,及年輕人與父母雙方的面對之道。分析精闢,直指核心,值得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閱讀。

文章節錄

《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

大人的行為是最有影響力的教養

  國小五年級的姊姊說:「去吳哥窟好了,可以參觀到世界遺產,又有很多資料可以查。」三年級的弟弟說:「不要東南亞,太近了,人家會以為我們家沒錢。」然後轉過頭來問我:「叔叔,歐洲是不是也有世界遺產?」

家裡有錢就會被老師選上得第一?

  這是前兩天到好友家裡吃晚飯,和他們家的小朋友不經意的一場對話。原來,朋友要他的兩個小孩自己計畫自己的暑假旅遊。向來在乎成績的姊姊,立刻想到暑假報告的分數,提議一定要去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因為班上同學們都知道老師喜歡同學多談談文化歷史的事。而單純許多的弟弟,過去不清楚這些遊戲規則,以往只是天真地跟著姊姊,這次倒也有自己的主張了。

  我忍不住問說:「為什麼要別人覺得家裡有錢?」

  姊姊回答了:「如果你家裡有錢,老師就會選你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會讓你得第一名。」

  朋友的太太立刻插嘴,有點尷尬地說:「都是十二年國教惹的禍啦。」

  兩個小朋友在臺北東區一家頗負盛名的私立小學就讀。那一天下課回來,姊弟一起回到家,繼續著路上他們的話題。姊姊一副小大人的口吻,教訓弟弟說:「你不要太天真,以為學校老師都是好人,他們也是會看你們家有沒有錢的。」楞楞的弟弟,有點懂又不太懂的聽著。

  媽媽有點訝異,仔細問了姊姊,才知道是指學校演講比賽一事。但小孩說的也不算很清楚,著急的媽媽立刻打電話去詢問班上其他擔任家長委員的媽媽,才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理出頭緒來。

  演講比賽是每班派一位代表參加,全年級的同學都會去聆聽觀賽。去年這樣的情形就發生了。表現最好的那位同學,或者說,同學們反應最熱烈的那位,竟然只得到第二名;第一名則是家長會長的女兒。去年大家也不以為意,畢竟第一名表現也不差,何況他們家又捐給學校那麼多錢。

  今年比賽,有一位同學表現特別好,妙語如珠,同學笑聲不斷,最後是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至於上次冠軍的那位,反而表現不佳,同學的反應也是不怎麼樣。沒想到,比賽完名次一公布,家長會長的女兒,表現不佳的這位,又是第一名。評審老師還特別解釋,說她的講辭頗富深意之類的。而第二名,是某位活躍的家長委員的小孩;第三名則是學校某老師的小孩。至於那位表現最好的,至少是同學們掌聲最多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只得到第四名。

  這成績一出來,所有的小朋友自然開始竊竊私語,大家開始描繪第一名同學她家是如何有錢,祖父是如何的高官,而且「她還可以指定誰當她的導師呢。」

  朋友的母親笑著說,這只是為人父母太焦慮了,總是要給自己小孩最好的。不過,她也擔心地說,沒想到十二年國教再次宣告實施,大家都開始注意自己小孩每一次活動的名次,幾乎要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地步。朋友的太太反而轉移了話題,問起我上次提及的特色教學的公館小學。她問,如果將小孩轉過去,表現自然傑出,會不會對他們以後申請學校較為有利?

大人的言談舉止是活生生的身教

  我卻一下子不知怎麼回答。一方面我是聽得有點心不在焉,內心被其他事物盤踞了。我總是無法忘記那一群議論著大人行為的小孩子。他們也許生氣大人的現實和勢利,更多可能是接受「有錢是很重要的事」這看法。另一方面,我突然發現朋友的太太也不自覺地變成「為了升學各展神通的家長」,將特色教學的學校視為終南捷徑了。

  然而最讓我困惑和氣悶的是這個私立學校,這個讓弟弟不再天真的學校。我不曉得,這個同時宣稱自己在進行品德教育的小學,究竟知不知道這個事件對品德帶來的負面效應,恐怕是十倍的努力都沒法彌補回來的了。

  這就是我們大人的教育方式:因為不夠成熟,對品德只是說說,從來也沒有真正的信仰;所有不自覺的虛偽,也就成為自己小孩未來人生裡,做人做事最主要的依據。

  大人的行為,對小孩子的成長是最具影響力的來源。

  曾經來過臺灣的日本榮格分析師、也是臨床心理學教授的樋口和彥先生,他就曾分享過這樣的一個經驗。

  還在京都大學任教時的樋口和彥教授,曾經在關西地區負責推廣學童的閱讀習慣。當時日本各界普遍憂慮下一代的閱讀習慣愈來愈薄弱,於是各種如何引導小孩閱讀的努力都出現了。

  樋口教授在京都的小學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要求老師和學童都帶他們自己愛讀的課外書籍,在早上晨讀的時間,利用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讀自己帶來的課外書籍。這項實驗發現,老師如果也能夠津津有味地看他的課外書,班上的孩童們也就會喜歡看書。

  而且,重點不是看什麼書。比方說,有的老師看的是《源氏物語》這樣的文學名著,但他卻是心不在焉的,只是應付應付地看看,他班上的小孩,自然也就不是那麼用心看書。然而,有的老師看的雖然是賭馬經這類的書,但他實在看得太津津有味了,小孩也都變得愛看書了。

  孩子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更清楚大人們在做什麼。大人們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很巧妙地掩飾,不讓小孩知道真正的狀況,但小孩其實都清楚感受到了。我們如果自己不喜歡,又怎麼要求小孩子去做呢?我們自己都不相信了,小孩子怎麼會相信我們所說的這些自己也不相信的事呢?

  這些年來臺灣各界呼籲要加強下一代的品德教育。然而,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相信品德了,不相信品德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我們又如何去要求下一代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呢?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