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喜歡首爾

發稿時間:2013/09/28
就是喜歡首爾
就是喜歡首爾
作者|吳英旭
譯者|林建豪
出版社|健行文化
出版日期|2013/08/01

  身為建築師的作者以建築、設計、藝術的角度觀看培育自己成長的城市――首爾,並由衷期待每個人都能創造出關於自己居住都市或村莊的故事,同時能從居住地感受到更深層的樂趣。在世界變化迅速的現今,十年後的都市景象讓人難以想像,但是,想像不需要負責任,請偶爾試著想像自我消失後的城市風貌……

文章節錄

《就是喜歡首爾:痕跡與想像,建築師的首爾故事》

教保大樓與光化門

  當時正值冰冷季節來臨之際,光化門很快也要迎接冬天了。

  每次去光化門,我都會去一趟教保文庫,漫無目的往鐘路邁進的時候也一樣,我都會刻意走到地下經過教保文庫的書庫,然後再走回地上,光是這樣就能讓我心滿意足了。不過,教保文庫所在的教保大樓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其實,因為首爾已經有很多借助外國建築師之手建蓋的建築物,所以這並非什麼新奇的事情。只是教保大樓當初做出選擇的速度很快而已,另外,就算教保大樓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在其內部形成的韓國人的經驗說不定根本就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光化門最顯眼的建築未能經由國人來設計這一點,會讓人覺得不自在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外國人設計的建築物當中,以鐘路塔(Rafael Vinoly)、江南LG大樓(SoM)、江南教保大樓(Mario Botta)、現在事業開發社屋(Daniel Libeskind)為首,還包括了貿易中心、樂天飯店、東部建設社屋、SBS社屋等,除了這一類的大建築物,Leeum美術館、首爾大美術館、Gana 藝術畫廊等中小建築物同樣也是掛著知名外國建築師(或是事務所)的名字。

  為了搭上最近這股唯有加入外國建築師名號才會讓人覺得「生意會好」的氣氛,連分割給一般人的建築物也支付了龐大的專利費來取得他們的名字,各種自由貿易協定會讓這一類的趨勢變得更加強烈,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並非什麼錯誤的事情。因為只要我們快點培養名聲的威力進出國外就可以了。

  總之,這一類知名外國建築師進出的始發點之一就是光化門教保大樓,現在的光化門除了阿根廷裔美國建築師西撒.派利(Cesar Pelli)設計的此一建築物以外,可以說幾乎沒有其他能夠說明的事情了,整個教保大樓周圍瀰漫著建築物與都市密不可分的氣息。

  當然,過去三十年間,對於建築物本身發出的遺憾聲是從未間斷過,雖然一切都是依照委託者的要求進行,不過,讓與建築師名聲不相襯的設計再生(教保大樓是取自日本美國大使館的設計建蓋而成的)、或是闖入具備歷史價值地方的龐然大物,以及不知道韓國都市情勢的外國建築師在沒有考慮地區狀況之下挑選出異質建築所造成的混亂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不禁覺得感嘆。

  再加上,或許是想要堅定設計人再生概念的關係,教保大樓同樣再次地被其他地區的都市依樣畫葫蘆複製了,只不過是縮小版的而已。也因為這樣,只要去韓國的據點都市,就可以看見縮小版的教保大樓,由於各都市的教保大樓都位於市中心,結論就是,我們就和帶著複製的進口地標生活沒有任何差別。

  但是,都市會不斷地變化與進化,並不會因為加入一個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而導致都市崩潰。老實說,比起外國建築師的華麗企畫,我們國家執行公司的盲目公寓計畫才更會破壞首爾,而這也是目前韓國面對的一項現實。

  不過,如果是國家級的公共企畫,在戰略上來說,我認為要多加培養國內的建築師會比較好。先撇開建築業者會擔心飯碗的問題不談,畢竟這是和我們的正體性相關的問題,或許是我太保守的關係,我認為充滿回憶的地方,不應該由外國人設計,而是要由我們韓國人來進行設計(倘若需要技術性的協助,只要雇用外國公司合作就可以了)。

  就如同俞弘濬先生書中寫的一樣,只要去旅行的話,主要就會看到該國家與地區的建築。會將文化融入當中的同樣也是該地區的建築物,因此,若是首爾這個地方,變成只有幾個古宮與幾項外國建築師作品的地方,身為首爾人難免會覺得自尊心受損。

  基於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國家還需要多加努力效仿日本才行,因為差距依然相當懸殊,在各種領域當中,我認為建築方面的差異特別大。

  日本是世界級的建築強國,而其基礎是源自二十世紀後期不斷地培養本國建築師的關係,透過無數的公共企畫培養日本建築界的內功,現在已經鞏固其世界建築界領導者的地位了,日本的建築師們都會爭先參加外國的企畫。

  近來,中國也開始效仿此一方式,中國的建築師從一次次的錯誤中累積經驗,同時描繪著符合他們自己的建築圖畫,不久後,他們便會像日本的建築師一樣站上世界舞台嶄露頭角。

  我在教保文庫買了一本書,下一個目的地則想到了位於附近的幾家外國連鎖咖啡廳,因為天氣好的關係,於是我便選擇世宗文化會館那邊的星巴克頂樓的露台。

  寬容會造成自我矛盾,我點了中杯的拿鐵,接著用又愛又恨的視線凝視著教保大樓,讓內心稍微沉澱了一下。老實說,教保大樓雖然是四十年前的設計,但是依舊具備了洗鍊的魅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