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輕鬆,不焦慮

發稿時間:2014/01/11
放輕鬆,不焦慮
放輕鬆,不焦慮
作者|林奕廷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3/12/12

  身處高度發展、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幾乎無人不感壓力和焦慮。林奕廷醫師在書中詳細探討焦慮的成因與種類、對身心造成的影響、與自律神經的關係,並提出放鬆身體和心情的調適方法,以及五個認知治療法。放輕鬆,一點也不難。 

文章節錄

《放輕鬆,不焦慮:自律神經的保健之道》

超越焦慮三法門

  有一天,我去演講時,剛好領帶打得比較緊,有種吸不到氣的感覺。演講本身就讓我感到緊張,吸不到氣則讓我相信自己的確「很緊張」,當我發現自己那麼焦慮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我這麼緊張,演講一定講不好!」於是其他的焦慮反應訊號就自動產生了,讓我愈來愈不舒服。

  其實,這只是生理上的變化讓焦慮反應增強而已,那時我只要把領子鬆一鬆,透口氣就會好很多,也不會有接下來一連串的焦慮反應。

  很多人和我一樣,焦慮的時候會感覺吸不到氣,因為吸不到氣,就變得更焦慮。這時,只要改變一個小小的環節就能影響整體,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很有幫助,可帶來放鬆的正向效果。

「抗焦」三大法門

  調適焦慮的方法很多,整合起來有三個面向,每個面向都有實用的技巧,概述如下:

  1.「從身到心」調適法:先改變我們面對焦慮時的生理反應,可促成心理狀態的改變。

  *腹式呼吸——運用改善生理狀態的呼吸法,可有效紓壓。

  *漸進式肌肉放鬆——實用的肌肉放鬆過程,能鬆弛身心。

  *自律訓練與自我暗示——專注於內在生理的感受。

  *生理回饋——透過儀器訊號的呈現,逐步去調控生理功能,進而減輕焦慮。

  2.「由心到身」調適法:讓心頭放鬆,由此改變我們的生理反應。

  *冥想、靜坐、各種放鬆情緒的方法——淨空思緒、自我察覺。

  *善用想像——想像美好的景象。

  3.認知行為治療法:透過認知和行為技巧,轉換看事情的觀點,去除情緒障礙。

  *認知治療——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

  *行為治療——暴露練習,克服焦慮

  *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

  接下來,一一詳細介紹這些調適方法。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不一樣,讀者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來練習。

「從身到心」調適法

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

  在診間為病患介紹調適壓力的方法時,通常第一個介紹的就是「腹式呼吸」,或稱為「橫膈膜呼吸」,這是一種很簡單又能有效改變壓力的方法。

  一般我們坐著或站著的時候是用胸式呼吸,吸氣的時候胸部鼓起來、肚子凹下去,吐氣的時候胸部凹下去、肚子凸出來。這代表吸氣的時候胸部用力擴張,讓空氣從外面進來。

  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肚子會凸起,吐氣時肚子會凹下去,因為腹式呼吸是透過讓肚子擴張,也就是讓介於胸腔與腹腔間的橫膈膜下降,減少胸腔的壓力,外面的氣就會流進肺部裡面。

  人在躺著時,自然會從胸式呼吸變成腹式呼吸, 因此一開始可以試著躺在床上練習。新生兒都是腹式呼吸,這是對身心狀態較好的方法,可以有效調節自律神經功能。

  腹式呼吸的技巧如下:

  1.選擇舒服的姿勢: 一開始可以嘗試躺著練習,或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將手放在腹部感受一下。

  2.專注呼吸,愈慢愈好:將注意力專注在感受呼吸的過程,不要邊做腹式呼吸邊想事情。吸氣時,空氣透過鼻子慢慢進入到鼻腔、口腔、氣管、肺部到腹部凸出,吸飽氣後稍微暫停一下,再把氣吐出來,感受空氣從我們的肺到氣管到口腔到鼻腔,氣吐乾淨後稍微停一下, 再重複下一次的呼吸。腹式呼吸也可從口腔將氣呼出來。

  處在緊張的狀態時,呼吸會急促,所以,把呼吸慢下來,就能減輕急促或緊張感覺,因此訣竅是呼吸愈慢愈好。不論用鼻吸氣口吐氣,或口吸氣鼻吐氣都可以。

  吸氣跟呼氣的時間則掌握在一比二的節奏,可以吸一拍、吐二拍,或吸二拍、吐四拍,譬如吸二拍、吐四拍,可在心中默數一、二後停一下,再開始吐氣,一、二、三、四,愈慢愈好,但不要慢到覺得換氣不太夠,而是在能力之內愈慢愈好。

  3.想像呼吸是一種排毒: 換氣的過程中,除了專注在吸氣的過程,也可以想像現在是吸入清新的空氣,從鼻子、鼻腔、喉嚨、氣管、肺,這清新的空氣進入全身的循環,然後將緊張和壓力的毒素隨著呼氣吐出來。這是一個自我暗示的洗滌過程,可以自然地與腹式呼吸結合在一起。

  4.平常多練習:在壓力情境下做腹式呼吸可以紓解焦慮反應, 降低壓力的影響。但平常就要多練習,不要碰到緊張的時候才做,這樣效果並不好。最好練習到整天都很自然地用腹式呼吸,不用特別注意去做,例如每天一大早醒來時,可以先腹式呼吸五到十分鐘, 神清氣爽再出門,睡覺前做一做腹式呼吸也比較好睡。任何時候都可以做腹式呼吸,甚至開會時坐在椅子上,也可以默默練習放鬆自己。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