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發稿時間:2014/03/29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作者|貝爾納.史蒂凡
譯者|張穎綺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4/01/20

  閱讀本書,等於閱讀了巴黎的歷史,也閱讀了世界最風華絕代及最精彩的人物、最巔峰的人類精神文明。本書精選的巴黎街道,每一條都展現巴黎特有的豐富人文歷史,在其中會看到繆思的巴黎、悲喜劇的巴黎、憂鬱的巴黎、英雄的巴黎,以及私密的巴黎。

文章節錄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巴黎的故事與傳奇》

第五區 勒穆瓦納紅衣主教街Cardinal-Lemoine(rue du)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這條街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如果我們相信掛在74號牆上的冗長說明文字:「海明威(1899-1961)和妻子海德麗

(Hadley),自1923年1月22日至8月23日居住在此棟建築的四樓。他最鍾愛這個區域,是其所有作品和樸實簡潔文風的真正發源地。這位旅居巴黎的美國人,他和左鄰右舍往來密切,和隔壁那家大眾舞廳的老闆尤其友好。」(舞廳已不復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來到巴黎的海明威更常出入的是凡登廣場和麗池酒店,而不是這條街。他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獎,作品有《戰地春夢》、《老人與海》、《午後之死》(Mort dans l'apr-èsmidi)等。他曾說:「說長者有智慧,是錯誤的說法。年長不會使人更有智慧,而是更謹慎小心!」

65號。曾是一所蘇格蘭中學,成立於1662年,專收逃離英國宗教迫害的蘇格蘭移民子弟。該址現今是私立聖吉納維芙小學(privée Sainte-Geneviève)。

73號。曾是一座天主信理傳教會修院,加拿大蒙特婁市的創建者邁森諾夫(Maisonneuve)爵士保羅.德.楚梅迪(Paul de Chomedey)1676年在此辭世。

  1868年,這條街以勒穆瓦納樞機主教(cardinal Lemoine, 1250- 1313)命名,他是羅馬教宗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派駐法國的特使,於1302年創立了一所中學,該校座落於學校街及塞納河之間,長期享有極高的聲譽,1790年因故閉校。

第五區 但丁街Dante(rue)

但丁的流亡之路:爬他人的樓梯是多麼步履維艱

  「在不幸之中回憶幸福的時光,沒有比這更大的痛苦了!」義大利詩人但丁.阿里奇耶里(Dante Alighieri, 1265-1321)一語道盡自己的人生。他出生於佛羅倫斯,在拉溫納(Ravenna)去世,曾師事學者和政治家布魯內托.拉蒂尼(Brunetto Latini)。年少時邂逅福爾柯.波帝納里(Folco Portinari)的女兒碧雅翠斯,狂熱地愛上她。碧雅翠斯後來嫁給賽門.德.巴弟(Simone Dei Bardi),1290年她去世後,但丁對她的熱烈愛情(「我要用在此之前,人們從未用於任何一位女性的方式歌頌她!」)轉而成為相當特殊、帶有神祕主義色彩的崇拜,影響了他的一生。

  1301年,由於在佛羅倫斯政界的兩派鬥爭中位居要角,但丁被判處終身流放。當局為了逼迫他儘速遵從判決,不僅將他的房子剷平,沒收他全部家產,甚至改判以火刑處死。他不得不離開佛羅倫斯,輾轉於帕多瓦(Padoue)、盧卡(Lucques)和維羅納(Vérone)各城,雖然在維羅納受到盛情接待,他卻寫下:「你會懂得,吃別人的麵包是多麼苦澀,爬他人的樓梯是多麼步履維艱。」

  他四處漂泊(蒂羅爾〔Tyrol〕、弗留利〔Frioul〕等地),直到1319年獲拉溫納領主圭多.諾維羅.達.波倫塔(Guido Novello da Polenta)邀請,備受禮遇的他,客居該地直到去世。除了抒發對碧雅翠斯愛慕之情的詩集《新生》(Vita nuova),他所有的作品都寫於流亡期間。《神曲》是創作於1307到1321年間的一部長詩,以自敘遊歷三界(地獄、煉獄和天堂)的寓言式筆法,陳述自身的一段求知與精神冒險歷程,是聞名世界的文學經典之一。第五區的這條街於1897年以他為名。

5號。請注意,建築正面有兩座刻劃生動的男像柱,第三共和國總統埃米爾.盧貝(Émile Loubet, 1838-1929)於1906年2月,即七年任期即將屆滿時,入住該址。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