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發稿時間:2010/03/20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作者|鄭鴻生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0/02/25

  台灣大學畢業、留學美國的電腦碩士鄭鴻生,細細咀嚼母親從年輕到老為人製作衣服的洋裁生涯,寫成《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也呈現出日據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的大時代轉變軌跡。相較於史書記載的大事件與大人物,這本書堪稱台灣庶民史當中的一頁女性史,也是鮮活的斷代常民生活描摹。

  作者的母親十幾歲時開始看雜誌學做衣服,有點手藝後,再到台南市區末廣町的日本洋裁店當學徒3年,以後陸續做洋裁、開洋裁學校,數十年來收過125屆學生,連送貨員都稱她為校長先生。如今絕大多數人習慣買成衣穿,不再量身訂做,洋裁師父已屬鳳毛麟角,書中洋裁時代的風華歲月令人沉浸神往。

  書中附有許多照片,敏感的反映時代的遞嬗。在作者母親與不同期學生合照中,可看到各年代日常生活的改變,例如60與70年代照相方式與女服流行已大相逕庭,1969年畢業照可見當時流行迷你裙,旗袍也還未退流行,1973年則無人穿旗袍了,而作者母親即使到80幾歲仍顯穿衣的講究與品味。對照今昔,顯現年輕世代看待上輩時,難免忽略其值得後人學習的教養與堅持。

  作者也蒐集洋裁時代風行的女性雜誌,可觀察到日據時期出生成長的一代,與日本文化的緊密關係,當時女性多靠這些雜誌在家學做洋裁、西式豬排、漢堡等,以跟上西洋文化流行風潮。書中也點出在加工業發達前女性就業市場的侷限,做洋裁與開洋裁店是其一出路,但隨著時代轉進,洋裁情懷只能追憶了!

文章節錄

  1994年春天,虛歲七十七的母親終於退休,她把在台南經營了四十一年,總共125屆學生的「東洋縫紉補習班」收了起來。母親退休並非完全因為體力不繼,另一個原因是學生人數在那幾年急遽減少,以致難以維持。

  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喜歡裁裁剪剪的母親,在1936年她19歲時應徵到台南新闢的末廣町大街上,一家日本人開的日吉屋洋裝店當洋裁學徒。在那之前她在家裡照著婦女雜誌上的洋裁圖版,自己摸索學會裁製洋裝也有兩三年時光。可以說從她16、17歲開始接觸洋裁,到退休為止是足足一個甲子的洋裁生涯。

  從1930年代開始,洋裝成了台灣女性的尋常服飾與時尚,尤其是都會區接受了公學校起碼小學教育的年輕女性。從那時起傳統的女紅式微,很多年輕女子開始到傳授洋裁的地方去學習現代洋裝的裁製技藝,包括到洋裝店或街坊洋裁師傅那裡去當學徒,或者像母親開始那樣照著婦女雜誌上的洋裝圖樣自己摸索。

  接著就有了開班授徒的洋裁學校,這些當然都在正式教育體制之外。光復之後這些體制外的洋裁教室被收編在社會補習教育的大項目下,叫做縫紉補習班。隨著光復之後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尤其是紡織業的興盛,從195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興起了為打扮自己而裁製新裝的熱潮,這固然一方面是因為市面上有著充足而多樣的布料,另一方面也有著台灣女性自我實現的一個時代條件,裁縫作為一般女性必備的,以前稱做女紅的基本手藝,如今繼續在發揮作用。1953年母親在台南開辦東洋縫紉補習班,學生很快多了起來,教室不斷擴充,並在1970年代隨著台灣紡織相關產業的達於鼎盛而走上了最高峰。

  縫紉補習班的盛況在1980年代之後由盛而衰,因為台灣女性大量穿起成衣來了。這時不論穿的是大眾品牌還是昂貴名牌,她們已經不再自己動手裁製新裝,也很少到街坊的裁縫師那裡去訂做,而是直接到百貨公司去購買。1990年代之後不僅縫紉補習班的學生人數大減,街上的裁縫師傅也漸漸屈指可數。與此同時,原來作為台灣出口主力的紡織業,也被新興的電子與資訊產業所取代了。

  母親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這六十年的洋裁歲月,正是台灣女性在現代化潮流下,學習自己裁製洋裝的整個興衰過程,也是在政治變動、經濟發展與城鄉變貌中,如何在服飾打扮上自我實現的歷史。

  美感與體面的標準隨時代而變化。成長於1930年代,受到日本式現代化啟蒙與影響的母親,她的美感與體面也就帶著那時代的日本風格。這不只包括七十多年來她的洋裝典範是參照日本的服裝雜誌而來,化妝也是日本式的,基本上成了她們那一代台灣女性的服飾風格。 

  台灣在二次戰後的全球冷戰體制下,被納入了美國影響下的全球性流行風潮的範圍,女性服飾更是首當其衝。然而母親在這幾十年所用的服裝圖書,雖偶而會出現美國來的,大半還是來自日本,如《裝苑》、《貴夫人》等服裝雜誌。這當然有著母親只能讀懂日文這一因素,但當時日本流行服飾其實也受到戰後歐美文化的籠罩,只是被修飾改造得較適合東方女性,有若東西方之間的緩衝。從一開始,日本就在以歐美為首的全球化影響下,很適當地擔任了歐美與東亞地區之間的中介角色,從這一時期台灣一般女性以日本服裝雜誌為洋裝範本可見一斑。

  然而母親也並非完全侷限在日式洋裝風格裡。光復之後,民國的改良式旗袍開始流行,她也自己摸索出各種旗袍樣式,尤其最難的那種緊身型的量身法與裁剪法,而納入了她腦中的服裝資料庫裡,並在以後成為洋裁課程的一部份。在旗袍的影響下,各種中國風的領子與袖子的變化也都成為她的教學範圍。此外,195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服飾風潮透過各種管道滲入台灣,60年代風行的迷你裙、迷膝裙與喇叭褲在母親的洋裁課程中自是不能免俗。

  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以降這三、四十年間,不少台灣女性在時代條件的配合下,爭相學得裁縫手藝為自己縫製多采多姿、花樣萬千的衣裳,確是充滿了這個時代女性創作實踐與自我表現的意義,大不同於如今逛百貨公司隨興而買的行為。時代如此變動,母親就在與洋裁手藝為伍的六十年後,在成衣與名牌服飾充斥市面,而洋裁不再是台灣女性的必備手藝時,結束了洋裁事業。洋裁這項常民手藝在台灣的興衰,幾乎就是母親從年輕當學徒起,到年老從洋裁老師的位子上退休的過程。如今風華歲月雖已不再,這六十年還是一個值得細細回顧與追索的時代。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