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大對決

發稿時間:2014/09/27
快閃大對決
快閃大對決
作者|麥可‧路易士
譯者|林旭英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4/09/04

  這本書講的是華爾街存在已久,卻一直蒙著黑紗的「高頻交易」內幕。在作者筆下,精采的情節讓讀者頻頻驚問:「這是真的嗎?太扯了吧!」殊不知更扯的是,這些百分百都是真人真事。足證麥可‧路易士真是個天生會說故事的好手。

文章節錄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

是技術太爛,還是其中有鬼?

  剛開始,電腦工程部的人懷疑,是小布自己操作錯誤(這是他們最常見的一種假設)。「他們常會把我們這些交易員當成一群科技白癡。」小布說,他告訴工程人員,他所做的不過是按下鍵盤而已──不可能會出現什麼「操作錯誤」。

  後來,「卡林」終於派出「產品開發人員」來協助他。但這幾位開發人員同樣認為,問題不在電腦,而是出在小布身上。「他們說,那是因為我人在紐約,交易所在紐澤西,所以我所看到的市場資訊會比較慢;他們說,這是因為市場上有數以萬計的人在同時交易,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想買賣股票。」

  如果真是如此,小布問對方,那為什麼「只有」當他想要買賣某筆股票時,才會發生這種事?

  為了讓對方明白他的意思,小布要他們看著他操作。「我要他們看仔細:我現在要買十萬股的安進(Amgen)公司股票,目標價是每股48元。而現在,電腦顯示整個股票市場上,正有十萬股的Amgen要賣,每股就是48元──其中一萬股在BATS線上交易所、三萬五千股在紐約證交所、三萬股在那斯達克、兩萬五千股在Direct Edge交易所。哪,螢幕上你們都可以看到。我們就這樣,全盯著螢幕看,然後我把手指放到鍵盤的Enter鍵上,大聲數到五……」

  「一……」

  「二……看,沒有什麼動靜。」

  「三……看,十萬股的賣單都還在,每股要賣48元…」

  「四……」

  「五!我按下Enter鍵,登愣!那些原本還在螢幕上的賣單,這下全消失了!然後,股價往上漲了!」

  幾位開發人員沒說什麼。「他們只是說,嗯嗯,我們回去研究看看是怎麼回事,然後就再也沒來過了。」打過幾次電話追問,依舊沒下文後,小布也放棄了。

  與此同時,皇家銀行必須付給交易所的費用,也突然飆升,但小布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七年底,小布算了一下,「這為我們造成了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損失,」他說:「錢就這樣默默賠掉了。」他在多倫多的長官要他想辦法,控制不斷增加的交易費用。

猜猜看,美國現在有幾個股票交易所?

  其實在那之前,小布並不覺得證券交易所的存在,有什麼特別的學問。當他在二○○二年抵達紐約時,美國有高達八成五的股票交易,都是在紐約證交所進行的,而且有些還是透過人工撮合;剩下那些不是在紐約證交所交易的股票,則全在那斯達克交易。後來,由於外界抨擊這兩大證交所壟斷了交易市場,有官商勾結的嫌疑,於是在美國證管會積極主導下,兩大交易所轉型為營利事業,並且開放競爭。到了二○○八年,美國總共出現了十三家公開證券交易所,其中大部分設於紐澤西北部。

  大體來說,一檔股票無論在哪個交易所掛牌,現在都能在這十三家交易所裡買賣。與此同時,美國證券交易所的獲利模式,也跟著改變。過去,他們對每一家券商的每一筆股票交易,收取固定的手續費。但是現在,交易所訂出了一套複雜無比的費率與回饋金計算制度。這套稱為「造價─受價制」(maker-taker model)的收費標準,就像其他華爾街的發明,其實根本沒人搞懂過──包括專業投資者在內。

  一般來說,交易所會向受價者收取每股幾美分的手續費,付給造價者少一點的費用,然後自己賺取中間的差價。但也不是所有交易所都如此,像BATS,就是倒過來向造價者收取費用,然後付錢給受價者。

  這一切,對於二○○八年初時的小布而言,都是前所未聞的。「我以為所有交易所都是向我們收取固定的費用,」他說:「我心想:什麼?居然有人願意付錢給我們,讓我們交易股票?」

我是交易員,居然不知道這家交易所的存在

  自以為聰明的小布,決定修改電腦程式,把所有交易全導向收費方式對皇家銀行最有利的交易所──當時,正好是BATS,因為他以為可以從BATS那裡賺到費用。「那是場大災難。」小布說。因為,無論他想透過BATS買哪檔股票,那檔股票的賣方就會憑空消失在螢幕上,害得他無法交易;緊接著,那檔股票的價格也立刻與他所設定的目標價越來越遠。最後,他不但無法如願地從BATS那裡嘗到甜頭,反而越賠越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