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

發稿時間:2010/03/27
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
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
作者|周博(Joe Studwell)
譯者|劉盈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0/01/19

  新加坡李光耀、香港李嘉誠等許多叱吒風雲東南亞的政商富豪,在資深中國事務觀察家周博(Joe Studwell)的新書《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中,卻是對國家經濟與區域經濟貢獻很少的企業家,他們能夠賺大錢,主要原因在看見區域與國家的問題,例如落後與腐敗,並利用這些機會賺錢。

  書中談到的多位有錢人,是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少數跨三個世代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政商企業家族,這三個世代從亞洲被殖民時期到國家獨立,再到經濟起飛期。

  依據「富比士」雜誌1996年公布的年度最富有個人排行榜,東南亞地區商業大亨在前25名中佔了8位。這本書指出,在東南亞地區經濟總產值還無法超過任一家全球500大私營企業下,首富人數卻在世界最富有人數中超過1/3,這些富人的崛起,是亞洲貧富差距形成的根源之一。

  書中又分析說,這些企業家雖然都是華裔,卻並不符合因為中國儒家文化背景而成功的特質,他們其實都是位在社群邊緣,會說中文與英文,比同樣族群其他人更早接觸西方,因此能看見區域與國家的落後與腐敗等問題,並利用成為賺錢的機會,即使得到政權者也沒有例外。

  作者批判的角度可能不會獲得所有讀者的認同,但其獨特的觀點,仍可啟發大家思考一個社會到底可以容忍富人有錢到什麼程度;而作者好奇於這些人長期賺大錢且屹立不搖,因此想了解這些人對國家的經濟有什麼貢獻?對區域經濟扮演什麼角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財富未受影響且勢力龐大、富有如昔,是如何辦到的?從這些出發點寫成的書,仍相當值得一看。

文章節錄

一齣精彩絕倫的亞洲教父時代劇

  香港知名富商霍英東早年和殖民政府關係密切,之後又與中國政府關係良好,當上中國人民政協副主席,二○○六年十月病逝於北京醫院。

  霍英東取得政府獎學金,在香港精英學校接受英國教育,後來成為傑出的網球員和足球員。日後也將兒子送到英國公立學校,讓他們繼續文化同化的過程。在英國政府因他在韓戰期間違法走私,而與他斷絕關係之後,北京政府授予他壟斷特許權,讓他得以繼續經營相同的事業。霍英東因此成為激進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多年來,他只願意接受中國記者採訪,發表官方頌辭。

  《富比士》雜誌嘗試了很多年想取得他的採訪,最後他終於同意在珠海接受該雜誌採訪。沒想到,他只是很快下車、做了一段極為簡短的聲明:「印度、埃及,甚至英國這樣的古老國家沒落之後,它們就再也不會興起,但中國一定會。」說完後迅速上車離開。

  教父們在生活中扮演多種角色的事實,或許能說明使他們痛苦的不安全感。其中之一表現在他們對地位的追求。亞洲教父們熱愛蒐集並展示各種獎章、榮譽頭銜、博士學位……,種類數量之多讓西方的億萬富豪相形失色。

  何鴻燊就堅持屬下稱他為「何博士」,霍英東也同樣要別人稱呼他為「霍博士」。這個稱呼對賭博業大亨而言很不相稱,每當有人打電話到何鴻燊辦公室,他的助理接起電話說:「何博士辦公室」時,常可聽到他的保鏢在背後用廣東話大聲嚷嚷。

  教父的認同危機不僅表現在榮譽頭銜上,也喜歡巨大的頂樓辦公室。因為他們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

  另一個展現出華商教父沒有安全感的,是他們非常樂於表現得很中國化,強調種族的優越,特別在中國崛起後更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受英國教育的李光耀,基本上也算是個大亨,就讀過新加坡的精英學校萊佛士學院、萊佛士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當時,他都用Harry Lee這個英文名字。一九六七年,他在美國時曾說:「我是中國人的程度和甘迺迪是愛爾蘭人的程度差不多。」

  一九八○年代,新加坡開始繁榮、中國對外開放,李光耀更常發表「新加坡的成功是因為奉行孔家文化和亞洲價值觀」的觀點。他在一九五○年代晚期和六○年代初期學會華語和福建話,以塑造他的政治形象,不再使用Harry Lee,改用中文名字李光耀。一九八六年,李光耀還警告新加坡的學生,「不可以失去孔子思想和中庸之道,否則我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第三世界國家」。

  此外,大亨們長久以來都為自己塑造出身卑微、努力脫離貧困的神話式形象。其中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泰國最富有的商人、前任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在演講和公開場合中,塔克辛聲稱自己生於貧困,從小在設備破舊缺乏資金的學校念書。二○○三年,他在馬尼拉的一次演說中指出:「經由我卑微的家庭背景……我了解鄉下地區生活的貧困和辛苦,也學會努力工作才能獲得回報。」實際上,塔克辛家族是清邁的大戶人家,從一九三二年就開始經營包稅制農場,後來轉入泰絲生產和金融業,之後更發展建設和房地產業。塔克辛念了最好的當地學校和軍校,並和將軍的女兒結婚。沒有太多人真的知道他的崛起經歷,以及獲得國家特許權的真相。

  亞洲首富李嘉誠,也對外宣稱他是學校老師的孩子,一九四○年抵達香港時身無分文。他在長江實業的官方網站如此描述:「肩負起全家人生計的李先生,在十五歲以前就被迫輟學,在塑膠工廠找到一份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的工作。一九五○年,靠著努力勤奮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使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長江實業。」事實上,李嘉誠上了好幾年學,在有錢舅舅的公司工作(來自擁有香港中南鐘錶公司Chung Nan Watch Co. 的家族)。之後他逐漸躋身教父之列,部分原因是他娶了老闆的女兒。李嘉誠已逝妻子莊月明是他的表妹,也是他富舅舅的女兒。他所經營的事業其實是他岳父的,李嘉誠只是以此為基礎加以擴張。根據李嘉誠多年的友人指出,他岳母還經常給他額外的經濟支援。

  巨商另一個讓公眾感到困惑的是他們節儉的形象,其中有部分是真實的,部分只是公眾的揣測。創業家的節儉本性,正反映了他們儲存積累資本的本能。

  李嘉誠喜歡讓人看他手中戴了很多年的廉價精工錶和星辰錶,炫耀節儉的個性。不少主管表示,已經聽他說過無數次關於這些錶的事。戴便宜手錶已經成了他的象徵。在《財星》雜誌(Fortune)的一次難得採訪當中,李嘉誠還是不可避免的談到他的手錶。他指著採訪記者的手錶說:「你的錶比我的還豪華,我的比較便宜,不到五十美元。」

  除了存錢的本能,以及「對員工展現勤儉精神」的管理技倆外,許多教父看似節儉的生活其實都只是偽裝。李嘉誠另一件眾所皆知的驕傲是:只領微薄的薪水。他聲稱,二○○五年他在長江實業只領了一萬港幣的薪水。事實上,香港薪水需要扣稅,股利不用,所以很多巨商都以領取股利的方法避稅。前香港摩根史坦利董事總經理卓百德(Peter Churchhouse)就指出李嘉誠同儕李兆基的例子:「李兆基二十年來從恒基兆業領取的股利,就超過一.五至三億美元。」李兆基用這些錢在美國買了數萬間公寓,這絕對不是收入少的人可以做到的。

  另一個較少為人知的祕密是,教父們經常參與的高賭注賭局。大多數教父都指出其他人(除了他自己以外)有此嗜好。香港某位億萬富翁就說:「他們都是很大的玩家,只有賭場教父何鴻燊和霍英東不是。」香港和新加坡投資銀行界謠傳,大亨之間每洞高達一百萬美元賭注的高爾夫球賭局,以及到澳洲和美國多次賭博累計的大量輸錢。大亨都不公開下注,所以這類的事從未在媒體曝光。還有人說,他們玩的是類似中東大亨的賭博形式,因為那些錢從來都不是自己辛苦賺來的,所以總能輕而易舉地把大筆錢輸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