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餐桌

發稿時間:2015/01/03
明日的餐桌
明日的餐桌
作者|余宛如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01

  面對食安風暴、農業產銷等問題,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創辦人余宛如帶領讀者看見一個又一個食物革命運動的小場景,他述說從2008年開始,在世界各地參與、看到的一場又一場打破我們對於飲食、經濟、商業運作框架與認知的故事。期待讀者透過三餐日常的飲食選擇做出改變,一起做出對世界更好的「消費」選擇。

文章節錄

《明日的餐桌:世界正在吃什麼?面對食安危機,我們需要美味的倫理與食物的正義》

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生態綠,台灣公平貿易運動的推手

從一場農業探索之旅開始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後,似乎劃下了一個正式告別農業的時代,土地休耕、農村人口外移、農業勞動人口老化、農地非農化……,各種因農業衰退而引起的社會議題,像是農保給付與請領、農業金融,或是老農福利等,往往都要等問題無法再被忽略,農民一起北上台北街頭抗議時,才會被已經高度都市化的民眾聽見與看見。當時擔任立委辦公室研究助理的我,經常處理來自南台灣農村的各種請託案件,三不五時地,北上農民憤怒的呼聲在研究室大樓的窗外怒吼。

  在同一時空中,隨著全球暖化的問題蔓延,大眾環保意識逐漸高漲,從另一個環境保育的角度去觀照台灣農業的問題:過度榨取農作物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壓榨了地力,而過度仰賴農藥與肥料的現代化農業,破壞了台灣的土地與生態。一股回歸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等改變農法的行動與呼聲開始崛起,有一群熱血青年回到鄉村,用自己的力量試圖為農村尋找出路。

立定目標推動倫理消費教育

  國際公平貿易運動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是以扶貧的概念在富裕國家銷售貧窮國家的手工藝品,以扶持落後地區的發展。在一九八○年代,公平貿易體系裡的農產品銷售快速取代手工藝品,而許多公平貿易的倡議者也開始思考,如何用公平貿易的農產品來回應與抵抗自由貿易對貧窮國家的農產品傾銷、打擊貧窮國家的發展機會。於是公平貿易運動逐漸針對農產品發展出一套認證機制。而真正讓公平貿易農產品躍上主流市場的,就是背後這一套認證機制。

取得認證,讓台灣走到國際

  徐文彥想了半天,決定引進公平貿易咖啡,因為咖啡僅次於石油,是全球第二大貿易量的商品,影響全球兩千五百萬名小農的生計,同時台灣每年喝掉非常多的咖啡,應該要鼓勵消費者替換。

  不過,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LO)對於我們申請認證,並不如想像中的熱切與快速回應,我們等了許久,對方才緩緩地回信說明,對於授權給台灣,他們當時沒有任何法規可以沿用,必須另立一套授權給非會員國的辦法,等到辦法出來才能讓我們加入,並且授權產品認證給生態綠。二○○七年八月,剛好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專員到香港推廣公平貿易,於是我們也跑到香港,進一步跟她確認進度,當時生態綠仍然是前途未明。

  到了當年的十二月,我們終於取得華文地區第一批的認證資格。成為公平貿易商,不僅要繳交認證費、標籤授權費、年費……等,要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規定的保障收購價跟農民採購,而每一次的交易,都必須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稽核下,確保交易的透明與可責,為農民與消費者把關。而每一筆採購必須額外支付一筆社區發展金,交由農民合作社決定如何使用,例如讓小孩可以唸書,建設醫療診所或是學校,或是讓女性得以就業……。當購買有機認證的原物料時,還必須再支付一筆有機發展金,鼓勵農民持續以永續的方式生產,保護環境。

一杯咖啡多少錢?由你來決定

  在一開始開店,我們就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由消費者來決定咖啡的價格。因為我們希望顧客看到的是咖啡背後的價值,而不是價格。很多客人喝完咖啡後,習慣性地低頭掏錢問我們價格時,一聽到要自己定價,都會嚇到抬起頭看著我們。甚至還有顧客說:「這是在考驗我的人格值多少錢嗎?」許多顧客也因此打開話匣子,跟我們聊了起來,有時候一聊就聊兩、三個小時,也更瞭解公平貿易與我們的想法。

  大部分來的顧客,都會給到一杯一百元以上,但也有每次都丟下三十元,然後點拿鐵坐一天的顧客。我們收到最低的價格紀錄是二十元一杯,最高是一千五百元一杯,無論是付費最低還是最高的,都只來過一次而已。這樣自由定價的方式,大概也嚇跑了許多人,但我們默默地推動到二○一二年才結束這種做法,因為我們發現會來的顧客很固定,已經沒有必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顧客,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對公平貿易有逐漸提高認知的現象。

生態綠,擁抱社會倫理

  二○一○年,在徐文彥的支持下,我單獨一人前往英國進修食物人類學,一邊就近探索英國公平貿易運動方興未艾的原因與現況,另一邊探索全球飲食最新的趨勢與議題。在進修的過程中,我正經歷英國蓬勃發展的食物運動,在那個時間點的前後,世界各地對於飲食探索的興趣越來越濃,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與現象,也因而誕生了這樣的人類學領域。

  誠如我們當初創立生態綠的想法,我們希望透過倫理消費力量的集結,來對社會進步共同作出更多的貢獻。透過食物,我看到傳承自歷史的無形文化資產,因為工業化與商業化而快速流失,例如傳統的廚藝正在消失;我也看到因為飲食文化、生產方式或是社會結構的改變,許多過去的產業鏈也不得不凋零,進一步造成人力老化與人才流失。

  如果我們所有吃的食物,不僅健康安心,在生產鏈上也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又或者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這不是很棒嗎?我想,生態綠一直都在這條路上不斷的摸索與前進。在二○一四年,秉持對台灣人與土地的熱愛,我們開始開發台灣在地的產品,除了自然農法與契作外,我們想要保存食物處理的傳統技藝,希望很快能夠成功的推出。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