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世家尋味之旅

發稿時間:2015/01/17
府城世家尋味之旅
府城世家尋味之旅
作者|黃婉玲 著、林偉民 攝影
出版社|健行文化
出版日期|2015/01/01

  近幾年來臺南小吃幾乎已成了顯學。觀光客按圖索驥,在巷弄中尋找網路上的熱門名店。不過一般人對於臺南美食,卻只停留在擔仔麵、蝦捲、鱔魚意麵等小吃。事實上這不是一般人在家會吃的料理。雖然世代更迭,作者有幸生在充滿濃濃歷史古意的文化城市,經歷過這樣動人的家族故事,希望藉由書中所提到的美食,讓讀者可一窺昔日臺南士紳家裡的飲食文化,並帶領讀者回味百年來紅城的人文點滴。用美食談文化,不沉重,容易產生共鳴;用吃談家族故事,有感覺,也能談出深度。  

文章節錄

《府城世家尋味之旅:記憶中的家族食記》

大宅院的點滴回憶

三舅、五舅、媽媽在我小時候,常在紙上畫出他們過去居住的宅院,試圖告訴我這座他們過去生活的房子是什麼樣子,因為這是他們成長中最重要的回憶,雖然這棟宅院已經完全消失了。

  五舅後來搬到台北,但他每次回台南,就會開車到延平郡王祠徘徊不已,因為當年老家有一塊巨大石頭,在老家被拆之後被送來延平郡王祠庭院擺放,有一天這塊石頭突然不見了,也沒人知道被搬到那裡,五舅非常惆悵的告訴我,「那塊大石頭不見了。」也就是在那一刻,他說他才感覺到原來老宅院真的完全消失了。

  而三舅則是沒事就到延平郡王祠,坐在石頭旁想念過去的時光。他也常去赤崁樓旁的廟宇,看著原來是種在家中庭院裡的梅樹,坐在樹旁想念過去的點點滴滴。三舅常說,幸好宅院被拆除前,外公已將梅樹、巨石都先遷走,否則宅院拆除後,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可供懷念,會讓人很心痛。

  三舅在我小時候,常在紙張上畫著老屋的椅子、桌子,然後訴說著每間房屋的擺設,三舅畫得極為細膩,講得也很清楚,讓一個從沒看過那屋子的我,依照他的圖和介紹,慢慢地走進他的童年世界,以及那些在老宅院的成長故事。

  三舅對老屋的懷念,就如同在分享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引領著我一同認識那棟老宅院。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解說著,有時還會要我閉著眼睛去感同身受般,想像自己是如何行走在其中。

  雖然老宅院已經消失,但三舅對我的疼愛,邀我和他一起進入那棟宅院的回憶,或許正是一種傳承吧,他希望我能記得,並傳下去。

東西合併,氣勢磅礡

日據時代,日本將明治維新的觀念傳入台灣,台灣有些家庭也因日本統治受到衝擊,生活上轉趨西化。不單是將小孩送到大陸受教育,也會送到日本、法國,在建築上也起了變化。不再只有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形式,開始走向西化,有日式風格卻又有閩南的規模,出現一種綜合體的奇妙變化。如東門城外後來曾被用來當美術館的二層樓巴洛克式建築,裡面裝設的西方蹲式馬桶,也是台南市第一個採用這種西式馬桶的家庭。

  所以,我外公在赤崁樓旁興建的大宅院,也不完全依三合院方式興建。屋子寬廣深長,大門不是中國傳統的朱紅色,而是乳黃色,在當年這可是一種極為新潮的象徵。

  外公的宅院大門平常是不隨便打開的,連家人出入也得走側門,只有貴賓來訪才會開大門迎接。進入大門左側有兩間雙併的房間,第一間是會客廳,客廳內擺有四張以紅木製作的扶手椅,扶手上有卷紋的雕飾,手把則有枴子圖騰,椅背上雕有福字和蝙蝠的花案,這圖騰代表「福氣滿門」。兩張扶手椅中間則擺一張高腿茶几,茶几周圍則雕著回紋,這裡的茶几雕工比較樸素。

  會客廳中間有個小形木雕的太師璧(在古厝裡,廳堂後面都會豎立著一道隔屏,進出時要繞過這道稱為太師壁的屏風),三舅說這道屏風上下都是實木,中間是鏤空的雕刻,好讓客廳的採光不致受影響,客廳旁的窗戶形狀,是用泥土塑成的書卷窗。通常客人來訪,外公都在這裡會見,除了很親密的親人或貴賓,才會迎到裡面的大廳。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