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冥想

發稿時間:2015/02/07
一日一冥想
一日一冥想
作者|克里斯朵福.翁德瑞
譯者|金禾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15/01/07

  法國身心醫師翁德瑞這本創意十足的《一日一冥想》用25幅從文藝復興到當代的名畫,以循序漸進的層次敘事,將「觀看繪畫」和「靜心冥想」之間做了最佳連結。他的「看」是全新視角,不是生硬的結構技巧分析,而能從中體悟藝術作品的真義。帶領觀者走向專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靜心。

文章節錄

《一日一冥想:25堂名畫課帶你走向靜心、活出完全覺知的自己》

即使受傷,繼續向前

名畫:《克麗絲丁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安德魯懷特(Andrew Wyeth, 1917-2009)作於1948年,膠彩畫,現藏紐約現代美術館

  如果隨便瞄一眼,會以為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個柔美的田野風情:一個年輕女子斜躺在草地上,靜靜地望著遠處山頂上的房子。

  然而只要多駐留一會兒,就會覺得有點不對勁:草地發紅,像大片荒原,房子太遙遠、太灰黯,而那個年輕女孩,她也有些怪異……再仔細看看,去尋找不安的緣由,這才發現她的姿態也不太正常,不像一個人撐著手肘看風景,更像一個人在地上爬,而且她的手臂太細,肘關節有些病態,皮膚上有硬痂,還有緊抓著草的左手,腫脹且扭曲。這是怎麼回事?這幅畫要給我們看什麼?畫的故事是這樣的:畫中的年輕女子病了,而且癱瘓了。她並不是在支頤遐思,而是在爬著回家,因為她拒絕拐杖和輪椅,而且她也不年輕了,是位五十四歲的中年女子。畫家懷特跟她很熟,是他在緬因州庫辛村(Cushing)的鄰居,名叫克麗絲丁娜.奧森(Christina Olson)。

  瞭解了背景,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它讓人不安了。因為畫面給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不為人知的抑鬱、一種孤寂,一種隱匿的痛楚,但它也讓我們看到遠處有避難之所,必須竭盡所能,朝它前進。它也代表我們人生中常出現的選擇:放棄還是前進?前進,即使受傷,也要匍匐向前。

「不要期望不受苦或少受苦,只要不被痛苦所改變。」

          ──魏依,《沉重與優雅》(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隱匿的傷痛

  有肉體的傷痕,是看得見的,還有心靈的創傷,是過去的不幸所造成,肉眼看不見,卻刻在我們的心靈和肉體之上,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尚未發作。這些傷痕使我們生存在兩個世界之中:表面的正常和暗地的不正常。

  我們以前一直希望這些傷口不存在,也曾夢想,隨著時間,隨著愛,隨著生活,它會消失。但今天我們必須承認,即使過了許多年,儘管努力,傷口仍在,而且還會存在很久,也許是永遠……

  於是,我們學習忘記,學習不要再去想它,裝作它不存在。這個辦法大致有效,只是,在壓力或憂鬱的打擊之下,一切都會甦醒,陰影又會從櫥櫃中鑽出來。

舊傷復活

  過去的沮喪、焦慮或其他情緒障礙所留下的傷口漸漸隱而不顯,因為時間過去,因為我們改變了,生活情況好轉了。然而這只是暫時性的,一旦生活惡化,傷口就會重新打開,我們有可能突然崩潰,在所有人面前。當我們再度認為一切都崩解時,其實正是轉變的契機:我們仍可以行動,去面對問題,儘管它遠遠超出我們所能想像。

  有鑑於此,心理醫療領域引進了覺知的冥想:是為了「預防再崩潰」。傳統治療方法,如心理分析之類,遠遠不夠。較新的治療方法,如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效果較好,雖然並不完美,所以才在各種方法和解決之道之外,又加入覺知訓練。到目前為止,效果不錯:在學習覺知的男女病患中,二度崩潰的間距拉長了,發作的情況也和緩了。

  在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紛擾之下,沮喪的念頭會再生──這種覺知讓我們不屈從,至少不完全屈從。然後做一個重要決定:傾聽它,然後放下它,努力向前走。即使它不斷在我們耳邊說沒用,說我們力有未逮,甚至大聲叫我們放棄。千萬不要屈從!

  覺知幫助我們不要被心底這些聲音嚇住。當我們不舒服時,練習覺知:將沮喪和不安放在覺知之中。即使在狀況好的時候,也要訓練覺知:習慣了小風波,才能面對大風暴……

一吋吋、一分分向前進

  不要束手,不要放棄。覺知有許多盟友,比如行動。當我們走得精疲力盡,一心只想停下,卻又停不得之時,緩緩低下頭,一步一步、一吋一吋往前進,即使不確定有用,也不要屈從於放棄的念頭,也要行動,也要繼續往前走。當你察覺從前那種習慣性的消極反應出現時,繼續向前走。

  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世界隔絕。抬起頭,迎入周遭的一切。觀照沮喪和悲傷的念頭,但不要把它們鎖在心中,打開心靈的門窗,讓世界進來。

走向遠方的庇護所

  克麗絲丁娜過一會兒就爬到家了。她會像往常一樣,坐在門坎上,看著落日西沉。她會因為活著而覺得幸福,即使癱瘓,即使疲累,即使雙手疼痛,即使她的生命一直瀰漫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憂傷。畫家會問她,是否能再為她畫一幅像,她會欣然同意。她會再度看著陽光,感覺呼吸順暢。她會嘆口氣,然後微笑。這一刻將是完美。

第十八課:

有時,我們的痛苦太深,唯一的辦法是躲入工作之中,像個畜生一樣,拚命幹活,只為了讓自己活下去。不多思考,因為我們知道在不幸的掌控之下,思考只會使我們更痛苦、更盲目。所以,只能行動:大致知道方向,知道什麼是必要的,也就是稍作思考,然後行動,抱著最大的謙卑,只管做去,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活下去:走路、做園藝、整理東西、做木工、工作。行動,不是為了逃避或紓解,而是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因為什麼都不做,就會崩潰。這不好受也不光彩,但在我們的生命中,難免有這樣的時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