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發稿時間:2015/02/21
回家
回家
作者|顧玉玲
出版社|印刻出版
出版日期|2014/10/03

2014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推薦理由:全球各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均,導致勞動人口大幅流動。《回家》以各個小人物切入,描述移工回到故鄉的光景,雖然大多數場景並不在台灣,卻處處迴映台灣移工的現況。顧玉玲用同理的筆觸,讓我們看見這群近乎隱形的小人物,交織出一連串扣動心弦的人生故事。(林秀豪)               

               ——轉載自《中國時報‧開卷》

文章節錄

《回家》

跋涉歸來

  楊氏清在人群中很顯眼,她不是特別漂亮,但笑容最明朗,說話最熱情,舉止最落落大方。

  海陽教堂的耶誕晚禱後,人群四散,三三兩兩走向教堂後院的通鋪。黑夜中,阿清主動走過來挽著我的手同行,天冷,她穿著紗質緊身的紫色T裇,牛仔褲、半高跟鞋,洗直的長髮烏黑發亮,細碎的耳環隨著她的笑容輕輕搖晃。

  我問她在台灣工作幾年?中文說得真好。她說才做到三年約滿就回來了,夫妻倆商量著小孩要有媽媽陪伴,所以換了老公到台灣打工,沒料到才不到一年,就傳來老公死亡的消息。她第二次抵台竟是為了辦喪事,等老公火化了將骨灰親自捧回越南。

  死了。我心裡一緊,怎麼死的?工作傷害嗎?

  「不知道,就睡了一覺,早上沒醒過來。很突然。」她應該是說很多次了,沒有太大的悲傷,但忍不住還是要補註:「他身體很壯,沒有生病,又高又大,而且很帥。」

  她才三十三歲,比他死時還老一歲了。

  他叫武文遠,鄰村的男孩,阿清小時候就認識他了。國中、高中他們都念同一所學校,阿清功課好成績優,文遠則一塌糊塗。但他又高又帥,有一米七八的身量,黑濃眉宇,高挺鼻梁,是校園裡最迷人的男孩。她十七歲就發熱般和他交往,這在海陽保守的農村裡,是令人側目的大膽行徑。

  阿清的父親在對抗柬埔寨的戰爭中受了重傷,是有功勳的軍人,子女學雜費全免。阿清自幼聰穎,讀書考試都難不倒她,家人希望她讀大學,改革開放後學費愈來愈貴,工作愈來愈沒把握,她既享有學費免費的優待不如就繼續讀書吧,未來也有更好的出路。但阿清不肯,想先賺錢、獨立。

  我打斷她:「不念大學是為了文遠吧?你不想離他愈來愈遠。」

  「就是啊,」她開朗地笑起來:「他這麼帥怎麼可以讓別的女生搶去了呢?」

  十九歲,兩人結婚了,共同住進文遠的農民家庭。越南經改以來「優城市、弱農村」的二元政策,導致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動。生活必需品貴了,肥料貴了,看病貴了,但農產品不值錢;工資要便宜,糧價不能高,米賤傷農,農村沒有出路是國家政策的必然結果。這個經驗,台灣一點也不陌生。

  大兒子六歲時,阿清離家飛到千里外的台灣,進入新竹科學園區的電子廠工作。移工宿舍在一層家庭式三房二廳公寓,共擠了十八名女工,生活空間侷促,閒暇時為了省錢,她們多半留在宿舍唱卡拉OK,那些隨著音樂跳動快速的歌詞字幕,竟教會阿清基本的中文閱讀。集體生活裡,她愛哭又愛笑,想孩子、想家,每月定時寄錢回家,同鄉的朋友都說你怎麼這麼傻,錢全寄給老公不怕他亂來?她說我相信他。

  後來我到阿清家作客,她特地從臥室的床頭櫃翻出一只鐵盒子,裡面滿滿一百多封航空信件。那是阿清到台灣三年間,文遠每週寄一封長信給她,每封都寫滿了四、五頁信箋,絮語綿綿,不曾間斷。

  「他都說些什麼啊?」我翻看著薄如雲翼的淡藍、淺白的美麗信紙,文遠的字跡出奇的清秀雅致,和他高大粗獷的外形截然不同。

  「很多啊,教我做人處世的道理,不要亂發脾氣什麼的,說小孩子發生什麼事啊,家裡哪裡壞了又修了……他好會寫信,奇怪以前讀書他如果這麼認真就好了。」她說著又笑出聲來。

  三年約滿返家後,阿清就再也不想出國了。轉來換去,在鄰近工廠隨波逐流,她心裡總想著有一天,有一天可以在家開個小店,方便照顧孩子,方便文遠一回家就見得到人。

  女兒出生後,就換文遠遠渡重洋了。他申請去韓國,也認真到仲介公司的訓練中心交學費學韓文,一本本筆記本有他乾淨整齊的字跡,這個少時不念書的孩子,卻原來是個勤於學習的人,只要目標清楚,他勇往直前,日常生活幾乎沒什麼娛樂與交際。韓國薪資高,又是直接聘僱免除仲介服務費,搶著要去的人很多,文遠年逾三十,在移工群中已不算年輕了,排隊等了一年多沒著落,只好聽從仲介的建議,就先去台灣吧。

  一家四口在前院拍下最後的全家福,檳榔花開得正茂,暗香浮動。隔天早上,文遠搭飛機直抵高雄,住進鐵工廠的地下室,無日無夜地加班,他勤快、努力、配合度高、不挑工作,老闆讚不絕口。

  五個月後,文遠猝死於清晨未醒的睡夢中。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