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書桌

發稿時間:2015/07/18
50歲的書桌
50歲的書桌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5/05/01

  親子作家蔡穎卿主張,成人應該先培養自己,才能好好培養孩子。本書整理了她從年輕至中年的閱讀所得。對蔡穎卿來說,書是慈愛寬懷的長輩,或不斷讓自己看到自我偏狹的榜樣,以及軟弱時能仰望剛強性格之美的朋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透過閱讀,為生命吸收養分。

文章節錄

《50歲的書桌》

聰明

  誰都不喜歡被說是「笨」,因為很少人會謹慎地用這個字,說別人「笨」的人,心中難免帶著貶抑毀損的力道。但我常想起「笨」在竹節中的樣貌,又想起如果不帶羞辱,「笨」字倒很可以用來當做自我反省的標準。

  在日常語言中,與「笨」對立的是「聰明」。眼睛看仔細、耳朵聽清楚的人,做起事來就條理分明,取熟問生,自然是聰明。所以,聰明應該不是某種過人的天賦,而是因為時時專注,耳聰目明所累積的慧性。但無論怎麼解釋,一般人總喜歡把「聰明」與「反應快」、「機靈」或「異稟」連為一談。

  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但是他們慢慢在評價中成長,變得刻意要追求成人眼中「反應快」、「很機靈」與「超越他人」的刻板印象,所以,自然的聰明往往分心他途而不見了,在問題中不得不顯出「笨」結果;這是我觀察之後的感想。我經常把問題交給不同年齡的孩子去處理,想出解決方法的往往是受教育最少的那個孩子。比如說,有一次給大家一個糯米糰與一個紅豆餡,要他們把糯米糰用姆指壓出一個凹槽,然後放入先揉成球狀的紅豆餡再包成一個紅圓。在一群孩子中,唯一沒有高聲叫難的竟是一個幼稚園中班的孩子;當別人都被紅豆球太大、包不進去的現況困住時,她並不是因為手特別巧而不感到困難,而只是眼睛雪亮地盯緊問題。她不自設條件,因此懂得把紅豆拿掉一些,把球的體積變小,輕鬆地一圈套入一圈,再搓揉成毫無破綻的球中球;這個解決的方法讓人不能不稱讚為「聰明」。

  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被分為「聰明」或「不聰明」,但評斷一個人夠不夠「聰明」就得聽聽梁思成的一句話:「聰明的人只是不再重犯自己的錯誤。」這是他在組織東北大學建築系時經常對學生說的話,我在《大拙至美》這本書中讀到時,覺得過去模糊的一個想法突然清楚了。他很客觀地對學生說:「世界上絕對聰明的人是沒有的,絕對正確的人也是沒有的,重要的是你能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自己在生活中或教學時常咀嚼這句話。我認為「同樣的錯誤」一定不只是指「一模一樣」的事件,而是包括「邏輯相同」或「類型相似」的狀況。我們學習事物是觸類自會有一定程度的旁通,不可能學一樣只會一樣,所有已知的經驗都可以連結應用,藉此解決許多未知的問題;但如果有人為了任何一種理由堅持自己的錯誤或不肯自省,那就真的與「聰明」無緣了。

  我想到許多父母或老師總喜歡這樣說孩子,說他們:「不是不聰明,只是很粗心。」我們忘了教孩子,如果把心粗著用,老是重複犯錯而不以為意,其實才是不聰明。我想學梁思成的誠懇,把孩子帶到更聰明的境界去。

  《大拙至美》這本書收的是梁思成有關建築方面的文章,雖是談建築與對建築系學生語重心長的教育,但他的文字總能把一種概念表達得非常清楚,所以書中有許多類似於「聰明」這種澄清迷思的說法。例如他提出對建築要「整舊如舊」,我覺得其中所用的語詞就非常巧妙易懂。在討論趙州橋這一篇中說:「即使舊券石上有少數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打幾個補丁,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他所強調的雖是建築形與神的相稱,卻讓我想起林語堂說過,以「年輕」讚美人是一種語言上的不幸,因為:「老年壯健是人生莫大的幸運,但改稱為年輕,便將削減意義,使原來很完美的東西變為不完美了。」他們一個說的是建築的樣貌不該返老還童,另一個說的是人的樣貌也不該希望返老還童,只能老當益壯,尊崇歲月的光華。

  這兩段話讓我突然感到自己正身處於一個很奇妙的時代,我們有很多未經過生活風雨的仿古建築或家具,也有可以磨掉生命年輪的逆齡美容醫學;生命的風華到底能不能如願地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在未來的世界裡,我們又到底能不能聰明地為自己決定一種真正有質地的美好生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