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

發稿時間:2015/09/26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
作者|台灣文學工作室 著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15/08/31

  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閒…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文章節錄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一、時代的聲音——台灣流行音樂從這裡開始

  美國品牌、日本老闆、台灣歌人,台灣流行音樂打從一開始就是國際資本、跨國產業。

  黃昏時分,在「台北銀座」榮町通(今衡陽路)的十字路口,霓虹燈為雄偉的菊元百貨勾勒出輪廓,沿路商家的各色招牌也紛紛亮起。這是日本人聚集的城內,不寐的商店街昭告了屬於三〇年代的繁盛。往路口另一條京町通(今博愛路)走去,悠揚的歌聲,在一排西式騎樓的陰影裡迴響: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和周遭環境不甚搭調的歌聲來自日資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門前的留聲機,播放的〈雨夜花〉是近期主力宣傳的新曲。這張唱片已經在全島銷售了三萬張,成功打開還不習慣聽唱片的台灣人市場。走紅的〈雨夜花〉,讓買不起昂貴留聲機的人,也忍不住親自跑來古倫美亞公司聽歌、學唱,因此唱片公司騎樓下總是聚集一群台灣歌迷,直到黃昏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聽歌人群漸漸從古倫美亞門前散去時,負責將唱片鋪貨到台北各地零售店的少年售貨員,也一個一個回到了公司。公司三樓是以台灣人為主要成員的文藝部,作曲人和歌手結束了一天的歌手訓練,走下二樓向社長栢野正次郎告辭下班,出城的路上,還在苦思如何創作更有台灣味的曲調。

  這一條日本人群聚的摩登商店街,居然播送台灣大眾喜愛的台語歌曲,這樣的光景乍看令人愕然,卻絕非偶然。日籍商人和台籍樂人,跨越界限,共同以「創作台灣人的歌」為目標,這音樂的故事,得從電影說起。

電影宣傳新手法,催生第一首台語流行歌

  一九三一年,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的首映日,「永樂座」劇場門前聚滿了人。前幾天宣傳車隊發送的電影「本事」(廣告單),上面印的不是平常的文體,而是七字一句的台語歌詞,此舉大為奏效,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觀眾前來。

  當時,戲院要為即將上映的電影宣傳,就是請車隊走遍大街小巷放送消息。這次代理《桃花泣血記》的片商和戲院決定來個新手法,聘人做了電影同名宣傳歌曲,歌手和樂隊隨車沿路唱奏、發送歌詞,這作法的確比過去的宣傳更加吸睛。

  上海電影用台語歌來宣傳,已經夠新鮮了,再加上七字調、西樂隊,看似衝突的組合卻意外動聽。《桃花泣血記》的宣傳大獲成功,不只電影熱賣,主題曲也紅遍大稻埕,尤其開頭的幾句,街坊還真找不到不會唱的人:

  人生親像桃花枝,有時花開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大膽一點的年輕人,或是經常出入藝旦間的風流子弟,更喜歡哼上後面這幾句來調情:

  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

  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電影藉著嶄新的手法獲得了成功,也跟著炒開了洋溢大稻埕的開放氣息。娛樂事業是新的、自由戀愛也是新的,大家都樂於探索新的可能性。新式台語歌成為襯托熱門電影的法則,剛起步的台灣唱片業於是也抓緊這難得的時機,大舉尋找歌手,要將歌曲製成唱片發行。

  早在一九一○年,日本最早的唱片公司「日本蓄音器」就已經在台北榮町設立分公司,而日蓄又代理美國唱片大廠Columbia 的唱片和留聲機,因此,日蓄代理的Columbia分部一九二○年代正式在台灣成立,慣稱「古倫美亞」,社長就是栢野正次郎。栢野正次郎的經營方針並不侷限於代理遙遠的海外音樂,他一直渴望的,是找到屬於台灣本土的音樂,製作台灣大眾的歌曲。

  想要讓大眾喜歡,當然不能是太過修飾、婉曲的唱腔。因此,新式的台語歌要有更自然、熱情的聲音來表達。《桃花泣血記》上映後,古倫美亞首先取得歌曲的代理權,為了找到親近台灣人的歌者,特地請了歌仔戲班出身的劉清香一試。大概因為年輕吧,她的唱法既見實力又不落於窠臼,新歌主唱非她莫屬,古倫美亞為她取了個時髦的藝名:純純。

  透過電影的宣傳,《桃花泣血記》這張唱片終於攻進不習慣聽唱片的台灣人市場,純純離開戲台,走上歌星之路。

  台灣人創作的第一首台語流行歌,就在電影與音樂這兩大新興娛樂的需求下催生了。即使主導的力量來自海外的大企業,但這顆吸收著台灣民間養分的種子,以其獨特的姿態迅速抽芽。

劇場會計一躍成為三○年代最受矚目詞人

  《桃花泣血記》上映隔年,永樂座上映的新片《倡門賢母》也採取相同模式宣傳。由於是無聲電影,需要樂隊伴奏和辯士講解劇情。上映當天,樂手背上樂器,辯士站上講台,古倫美亞當家歌手純純也在後台做好準備。劇場的會計李臨秋在台下看著,興奮不已。待會兒純純要為觀眾獻唱的電影主題曲,就是他作詞的處女作。

  由於接受日本教育,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多數更擅長於以日文寫作。李臨秋僅有公學校的學歷,前不久還是劇場會計兼差倒茶水,這回接下電影主題歌的作詞重任,大概震驚了不少學究。其實在辯士之間已在流傳,永樂座這個年輕人漢文底子好,要是講電影突然哪個字讀不出來,小心他冒出來提詞,辯士顏面會掛不住。

  李臨秋個性豪爽,喜歡交朋友,在戲院工作不久,就受到辯士推薦為電影《倡門賢母》的主題曲作詞。結果〈倡門賢母的歌〉繼〈桃花泣血記〉之後大賣,李臨秋受到賞識,相繼得到古倫美亞、永樂座兩邊的委託,創作了台語版《倡門賢母》歌劇,又替下一部片《懺悔》寫作歌詞,成為風靡一時的詞人。

  再不久,李臨秋終於收到正式加入古倫美亞的邀請,在一九三三年成為專屬作詞者。延攬他的,是比他略長幾歲的台灣人;文藝部經理陳君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