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老去

發稿時間:2016/01/23
當我老去
當我老去
作者|凱思林‧辛
譯者|傅馨芳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5/12/04

  老化是生命不可避免的面向,與其為了抗拒老化而費神,不如體認當外在風景隨著老化而關閉時,我們其實可以打開美麗的內在風景,領受至大喜樂。我們需要促動轉化的方法,這正是本書的目的──作者論述人人能懂的修心之道,幫助我們卸下世俗苦悶,朝向覺性,走向喜悅之源。

文章節錄

《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

踏上聖道

  當一個人生命中出現一個非比尋常的時刻、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捩點,就是他想要覺醒的心和他想要繼續夢遊的心從五十比五十轉變成五十一比四十九的時候。但願我們都能來到這樣的時刻,套用安奈絲.尼恩的說法,就是當「縮在花苞裡的代價要比開花的代價來得痛苦」的時候。那一刻,就是我們踏上聖道的時刻。

  靈修之路,基本上,就是去覺察自己有無將對靈性的渴望和認知,認認真真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繼而去縮小渴望與行動之間的差距。我們要懷著平靜臨在的心,持之以恆地祈願這兩個部分有朝一日能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

  一如長途跋涉時可能需要藉助拐杖或其他必要的配備──靈修之旅也需要某些配備,特別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僅僅靠著希望,一個徒步旅行的人是無法走完整個阿帕拉契山徑或完成西班牙朝聖之旅的,同樣的,我們也無法僅憑希望就達到覺醒和解脫。

  我們需要意向和決心,以及可以讓心安靜、讓眼睛清澈的修練法門。

  透過絕對誠實的自省,澈見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我們就會逐漸產生意向。這意向來自我們的饑渴,等著我們去實現。

  雖然意向是必要的因子,但顯然我們不會只因為想要覺醒,就能覺醒。我們需要虔心地修持並持守它的戒律,來維持和強化這份意向,讓自己浸淫在覺醒的意欲中。它會讓意向化為行動,落實在生活裡。修持與意向相輔相成,成為我們的依靠。

  我們還可以結合其他能夠促成覺醒的觸媒,來輔助這份意向。當我們要尋找一條道路,或繼續在一條道路上精進、強化修持時,最好把聚合觸媒這件事,僅僅當作是在創造覺醒的因子,而讓覺醒順其自然地展開。

  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因為苛求覺醒是一種我執的表現,只會困住自己。出於自我的策略是無法超越自我的。創造覺醒的因子,這個舉動其實是我執沒有那麼嚴重的自我,在一種根本渴欲的驅策下,所採取的明智之舉。

  聚合並讓這些觸媒發揮作用,並不表示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情境;我們只需在生活中注入轉化的因子。將意向、虔心的修持和引導的助力,帶進剩餘的人生,會是明智的做法。

  選擇一條傳承已久的道路,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覺醒。在對生命的召喚還沒有建立真正的信心以前,在還無法相信自己會越來越有能力接受這個召喚時,這樣的道路能讓我們產生一些信賴。可以選擇一條能引起我們共鳴的道路,或者在一條已經選定的道路上,強化與它的共鳴。凡是真正的聖道,都有它的修練法門。

  如果想要覺醒,潛修正式的靜坐是必要的。即便平日不靜坐,我們還是可以自稱為心靈旅人,相信自己走在一條靈修之道上,甚至變得更有愛心、更有智慧。但是,沒有默觀、靜坐的修習,我們不可能覺醒、契入超脫自我的覺性,也不可能將所有正面的潛能發揮出來。

  雖然頓悟的案例不是沒有,但最好不要寄望它發生在我們身上。

  如果我們以為整理花圃、散步、打高爾夫球、當義工,甚或閱讀「心靈成長書籍」,就等於在禪修,那可就有點唬弄自己了。那些全都是因緣,在正確的心態下──以正思惟為本,以潛心的禪修為守──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放鬆,平靜下來,得到一些洞見,甚至偶而體驗到與萬物合一的感覺,但沒有強烈的覺醒意向和虔心的禪修做為支柱,那些活動本身是無法轉化並解放心識的。它們不是必要的覺醒因子,可別在剩餘的歲月裡矇騙自己。

    在理論上,理論與實踐沒什麼不同。

    在實踐上,有。

        ──尤吉.貝拉(Yogi Berra)

  如果我們希望帶著清明、慈悲的心走完這一生,就需要專注、集中的覺性能量,而它似乎只能透過日日的修持才能培養出來。我們需要騰出時間靜坐,如果尚未這麼做,或如果已經開始了,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靜坐。靜坐─安靜、莊嚴地讓身心靜止下來,以便覺性得到解放,超脫自我,進入更深、更了了分明的意識─讓個我和局限於狹隘色界、禁錮我們的思惟框架,出現一個開口。

  靜坐是引發轉化的途徑,它可以改變神經傳導路徑。靜坐是澈見、直觀和敞開心扉的發射台,是行動的基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