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維納斯

發稿時間:2010/05/15
搶救維納斯
搶救維納斯
作者|伊萊利亞.達尼尼.布瑞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0/03/22

  戰亂中的槍彈不長眼睛,但為保護人類的歷史古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領軍的同盟國軍隊登陸歐洲時,硬是讓槍砲彈藥長眼睛。在進攻義大利等歐洲文明古國時,禁止軍隊轟炸砲損或徵用古建築與藝術品,《搶救維納斯》記錄了這段時間搶救古蹟的艱辛及其間許多感人的故事。

  二戰盟軍中有一些高知識份子與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惟恐曾是古羅馬帝國的義大利古蹟被戰火毀掉,建議並獲准成立一支古蹟軍官特別部隊,先進入義大利調查整理古蹟名冊,再告知盟軍部隊那些建築物不能轟炸,但因為軍令協調延誤,一些古蹟仍受到毀壞,幸好後來有「古蹟軍官」,否則損毀一定更嚴重。

  古蹟軍官大都是專業的藝術史學家或修復工程師,在走訪調查時,常常兼任修復工作,有些正規軍隊嘲笑他們是「維納斯修理工」。他們曾為搶救米開朗基羅「夜、晝、晨、暮」系列雕塑,不斷與當地官方往返文件徵求同意,爭取時間介入保護;展開修復工作時,徵募當地工匠加速完成。有一次,其中一名徵募的工匠,竟是當年參與建築的工人的玄孫,戰火中傳承的故事十分感人。

  保護戰地古蹟的軍令要貫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總統艾森豪,二戰時是陸軍將軍兼盟軍總司令,1943年他寫信讓前線指揮官了解,盟軍佔領期間,絕不能因為疏忽、無知甚或惡意,而讓義大利文化遺產受到傷害。艾森豪寫道,「如今我們正在一個國家內打仗,這個國家曾對我們的文化遺產有很大貢獻,這個國家所創造的豐富古蹟,曾協助催生我們所屬的文明,且在歷經悠久歲月後的今日,這些古蹟說明了我們文明的發展軌跡,我們必須盡可能尊敬這些古蹟。」作為敵國指揮官,能講出如此一番話,值得我們省思,並見賢思齊。

文章節錄

義大利文物陷入烽火

  義大利戰役充斥著曲折離奇和冒險故事,很可能是其他戰役所不能及。隨著這場戰役的揭開序幕,背景讓人不斷想起義大利的輝煌過往;前景處則是浩浩蕩蕩前進的現代軍隊,與背景形成格格不入的鮮明對比⋯⋯。這一幕教人想起每個時代、每個流派的義大利藝術大師:如果卡西諾的廢墟類似但丁筆下荒涼寒冷的九圈地獄,則鄉間往往讓人想起貝里尼的油畫。

——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盟軍義大利戰區統帥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一日早上,麥卡尼中尉以無比興奮的語氣,將佛羅倫斯壯碩的高塔和圓頂指給他的機組人員看,但從地面的角度望去,戰時的佛羅倫斯醜陋不堪。在同盟國空襲的近四年之前,該城著名的教堂正立面已堆起沙包保護,教堂的窗戶則用木頭封死。洛倫佐.吉貝爾蒂為聖約翰洗禮堂雕製的那對青銅門,被米開朗基羅譽為「當之無愧的天堂門」,這時已經卸下,這座古老的八角形建築彷彿挺著空洞的雙眼凝望前面的大教堂。雕像罩上塑膠和布,從看來古怪的磚造圓頂下方消失。整個城市像是尚未受傷就事先纏上繃帶的一具孱弱身體。這些是義大利於一九四○年六月十日加入世界大戰時,掌管美術館、古蹟、圖書館、檔案室的義大利地方文物管理局長,就已採取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係根據「戰爭法」所詳定的指示執行,「戰爭法」則是墨索里尼政府於一九三八年七月所頒行。但教育部是在宣戰的三天前,才知會各地的文物管理局長執行這些措施。由於是在人力、物力、財力皆短缺的困境中倉促執行,磚牆、沙包堆、木鷹架看來薄弱,有點像是敷衍了事:它們根本不堪一擊,只在戰火仍遠離義大利本土,激烈戰鬥發生於比利時、英格蘭上空之時,象徵性提醒國人,國家正處於戰爭狀態。有些地方的文物管理局長,例如佛羅倫斯的喬凡尼.波吉、熱那亞的卡洛.切斯基,向教育部表示這樣的防護恐怕不足以抵禦空中的全力攻擊或一旦發生地面戰時的炮擊,結果遭到嚴厲駁斥。在當時,義大利本土受攻擊,根本是不可思議之事,公開表達這想法,就是不愛國,可能惹來災禍。

  自一九二二年一直獨裁統治義大利的貝尼托.墨索里尼,深信義大利的戰爭,在投入德國陣營後,必會迅速且勝利結束。自一九三○年代中期,這位義大利獨裁者就一直往希特勒的德國靠攏,同時公開表達他對英國的痛恨。一九三五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激起幾個國家施予聯合制裁,而英國就是主要的制裁國之一。一九三六年秋,墨索里尼在米蘭發表演說,首度提及可能組成「羅馬、柏林軸心」。一九三九年九月,正式訪問希特勒時,受到數十萬德國群眾的熱烈歡迎;返回羅馬後,他自信滿滿表示,「歐洲將是法西斯的天下。」一九三九年五月,他與德國簽署軍事同盟條約「鋼約」。

  面對國家經濟日益惡化而看來已束手無策的義大利法西斯政權,遂以戰爭因應這困局。戰爭也是將近二十年法西斯意識形態灌輸的結果。這種意識形態,藉由標舉義大利作為古羅馬文明和古羅馬帝國嫡系後裔的身分,孕育出民族一體感和民族驕傲。墨索里尼認為,戰爭一定有益於義大利人:那會使義大利人變強韌,使義大利人懂得紀律和堅忍。但在慷慨激昂的言詞背後,這位獨裁者深知義大利軍隊戰力之糟糕,裝備之不足,訓練之不精。身為義大利三軍統帥的國王維克托.埃馬努埃爾三世,極力主張義大利在這場戰爭保持中立,但他的權力早已遭墨索里尼政權架空,最後國王不得不接受這位獨裁者的觀點:只要打贏這場戰爭,義大利將在地中海地區穩居大國之位。如果義大利經不住持久戰,抓對時機參戰,便是關鍵。於是,在德國入侵挪威與丹麥,進攻比利時與荷蘭之後,德軍揮兵進入巴黎的幾日前,墨索里尼立即對英、法宣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