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

發稿時間:2016/04/23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
作者|史景遷
譯者|朱慶葆、鄭安、李永剛、計秋楓、蔣捷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3/18

  在太平天國一書中,史景遷的論述重心在於爬梳洪秀全本人的心靈世界如何受到聖經的啟示,真摯相信能在塵世締造人間天堂,而這種認知更與當時中國華南動盪的時代脈絡合拍,最後竟造成無數生靈塗炭,迫使清廷窮十年之力鎮壓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史景遷以迷人的蒙太奇寫作手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因此成為西方漢學界關於史學方法論爭辯的焦點。

文章節錄

《太平天國 》

第一章 城牆

  老是待在外頭朝裡望是很難耐的,可是這些洋人別無選擇。他們麇集水邊而居,離廣州城西南角約兩百碼遠,這城牆雖然日漸崩頹,但氣勢仍在。這些洋人常爬到租來的寓所屋頂,隔著城牆眺望櫛比鱗次的街道和庭園幽深的大宅院。他們獲准沿著西牆的外沿閒步,城門警衛森嚴,兵丁成群,洋人走過的時候,對著又長又黑的甬道朝城裡望。如果時局安定,三五洋人會事先約好,在一大清早碰頭,繞著外城牆走上一圈。假如沒人擋路的話,這一趟大概要花上一個時辰。一八三五年年底有場大火,燒了一整夜,燬了逾千戶房舍,有個洋人爬上城牆看火;兵丁先是把他趕走,後來又准他第二天下午來看,還可在城牆上閒逛。但這只是破例施恩,下不為例。有些人得到允許,到城外小山上的廟裡走走,從廟的塔樓上遠眺城牆裡的大千世界,景觀自是不同。還有些人看舊地圖,把城裡的地標安在他們從未走過的街道上。

  洋人在鬱悶之中,度量出他們居住地的範圍。從東走到西是兩百七十步,從北到南距離更短。這塊地區南臨珠江,江邊有一條空地,洋人管這叫「廣場」。房子正門離江邊只有五十步之遙,擠滿了房舍,只有三條南北走向的窄巷將房屋稍稍隔開,巷尾的大門到夜裡還要上鎖。一八三六年,這裡住了三百零七人--主要是英、美兩國人,但也有一些帕栖人和印度人、荷蘭人、葡萄牙人、普魯士人、法國人和丹麥人。他們不准帶女眷,二十四個已婚男人必須把妻子留在一百英里外的澳門,乘舢板走沿岸水路最是安全,但要花三天工夫。在一八三○年,有兩次有些人不守規定,帶了妻子女眷前來。這些婦女頭戴絨帽,披著斗篷怕人識破,鎮日都留在屋裡,到了晚上才出門四處看看(選這個時間是因?店鋪已打烊,街上似乎沒人),結果立刻有人大喊「洋鬼婆娘來了」。當地人打亮了燈籠,把路給堵住,到洋人都退回家裡才罷休。官府以不讓做生意來逼他們把婦女送回澳門,終於是遂了願。

  但是生活也並非沒有補償。錢不難賺,而且不管年紀大小都賺得到。如果做的是鴉片買賣,而買主又急著要的話,幾分鐘就能賺到兩千美元;買賣茶葉、生絲、皮毛、藥品、手錶、瓷器和傢具,賺的錢較少,但比較穩定。洋人自己印了兩份周報,報導當地新聞以及有關商務和國家政策的衝突和爭論。這裏有個成立未久的商會,還有兩家客棧,每晚花個一美元就可享用帶蚊帳的床,還有熱水可漱洗,可惜沒鏡子。這裡每天都有鮮奶可喝,附近總有洋人養幾頭奶牛,或是在當地的牧場,或是在泊於珠江的船上(船隻經過改裝)。這裏還有座可容納一百個座位的小教堂和「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Society for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編按:或譯作「中國益知會」)的分會。甚至還有一套新的郵寄設施,往來於廣州洋行和澳門之間,取代了老式郵船。每星期三、六收郵件,信件的郵資五美分,包裹收二十美分。老郵船上的水手脾氣壞,有時把郵包扔到水裡,任其漂浮,如果沒沈下去的話,才把它撈起來。

  有十三排房舍被稱為「行」或「商館」,這是從一小幫中國商人手裡租來,他們得了官府特許,可以同洋人做生意。屋子寬敞,通風良好。其中有好幾間毀於一八二二年的大火,但又用花崗岩和當地的磚瓦石材修葺一新,靠河邊一側修成兩層樓,後邊則加成三樓。新屋更能防火,附近就有設計巧妙的水龍。十三間房舍各有套間、儲藏室、寫字間,彼此之間有拱頂過道相連,又保有隱私,長長的走廊和威尼斯式百葉窗擋住夏天烈日。儘管天氣炎熱,但人在硬藤席或竹席床上睡得很香,一點也不懷念家鄉的羽絨被。

  每一組房舍是看裡頭哪個國家租的房間最多來命名,所以會有西班牙館、丹麥館、瑞典館、英國館、奧地利帝國館,最近還有美國館。但並不是說裡頭就沒有別國的商人,而十三洋行之間有許多小團體交錯並存。有些房舍裡還有彈子房和圖書室,寬敞的遊廊伸向河邊,陣陣輕柔晚風吹來。華麗的餐室擺著燦亮的燭台,映照在銀盤和光滑無疵的餐具上。山珍海味,每張椅子後頭靜靜站著穿戴正式、神色肅穆的中國僕人。從一個美國年輕人的財?清單(由仔細的中國帳房列出來),便可窺見這種生活的模樣:刀叉各三十把,三十只玻璃杯和細頸瓶,一皮箱羊毛衫,剃鬚盒和各式古龍水,鏡子,肥皂和蠟燭,帽子和小望遠鏡,裱了框的畫,一把槍,一柄劍,五十磅方頭雪茄和五百四十二瓶「洋酒」。

  洋人之間頗有來往,有時也奏樂助興。來訪船上有紅衣樂手會在廣場上演奏,讓洋人聽得興起,但讓一旁的中國人驚詫不已,聽得挺不舒服。一八三五年的廣州還出現了從未見過的新玩意兒,在蒸汽船上開宴會,還有樂手相伴,沿河而下,航向島嶼密布、風光旖旎的大海。出了港灣,循小徑登伶仃山頂,在十五個挑夫的簇擁下,找一塊平坦的大石,擺上雞鴨魚肉、美酒糕點,當然也是有樂隊助興。吃飽歇足之後,如果你希望的話,還可順著山坡上厚實乾爽的野草,一路滑到山腳。……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