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

發稿時間:2016/04/30
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
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
作者|Claire
出版社|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2016/04/01

  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已自春天展開,本書由旅遊達人Claire介紹小豆島、直島、豐島、男木島、女木島等日本島嶼與大地藝術的美麗風采。無論是單純想體驗海島魅力,亦或對藝術有興趣,瀨戶內小島絕對值得「一生至少玩一次」,親身見識島民日常與豐富展品共同呈現的活力。

文章節錄

《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走訪瀨戶內、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50位巨匠×70件作品,看見國際名家的設計風景》

以高松為基地,向偉大的航道出發吧

  就地理位置而言,雖然從岡山或宇野等地也能到瀨戶內海諸島,但若以跳島交通便利度來說,高松市才是真正適合作為瀨戶內海跳島旅行的起點!

  高松市位於四國香川縣北部,既是瀨戶內海的大門,更是整個四國的交通要塞。先天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高松早早成為四國的政經中心,亦為四國最大的都會區。

  無論來自海外或日本國內,高松都是一個交通非常便利的城市,同時也是周遊四國和瀨戶內海的據點。台灣有華航定期航班直達高松機場,自桃園起飛,兩個半小時就可到達。抵達高松後,便可以高松為基地,從高松港搭乘各式大小船舶直接前往直島、小豆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等島嶼。白天巡遊小島,夜晚造訪高松的居酒屋與商店街,堪稱最佳方案!

名勝景點繁多,跳島旅行外的PLUS行程

  十七世紀江戶時代,高松市作為松平家族的「城下町」而繁盛起來,至今仍保留許多名勝古蹟。提到歷史景點與觀光名勝,以高松為出發地的旅遊路線非常多,且整個四國地區的歷史名勝多如牛毛,例如愛媛縣有三千年歷史的道後溫泉、德島縣的鳴門漩渦、高知的龍馬之旅……等,但除非有較長的假期,否則要與瀨戶內海跳島合併在一趟行程內走完實在有些難度。

  單以高松附近來說,有幾個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其中大名鼎鼎的「金刀比羅宮」位於香川縣西部,從高松站搭乘JR至此約三十分鐘。因供奉被稱為「金毗羅」的海上守護神而聞名,被認為是能治療疾病、消災避禍,還能帶來好運的神明,自古以來便香火鼎盛。在江戶時代,一般民眾認為每個人一生定要參拜一次金刀比羅宮,而行動不便、久病臥床等不能親自參拜的人,就讓要前去參拜的人順道把自家的小狗帶去,替自己進行參拜儀式,這樣的狗被稱作「金比羅犬」。整個參拜道的長石階甚為有名,共有一千三百六十八階,前往參拜請務必做好爬樓梯的心理與身體準備。

  而位於高松市內的「栗林公園」,四季分明,春花夏蔭秋楓冬雪,號稱一步一景,媲美日本三大名園。不只占地廣大、景色優美,被指定為「國之名勝」,更是所有國之名勝中面積最大的公園。據推測栗林公園應建立於一四○○年左右,後來成為藩主松平家的私人庭園,直到大正奉還後收歸國有,才成為一般民眾也能踏入的公有庭園。此外,高松市的法然寺、屋島等地也是歷史名所,如有時間可一一造訪,但若受限於行程,建議至少留半天時間給金刀比羅宮或栗林公園。

奔放熱情的現代藝術之島──直島

  位於四國瀨戶內海的直島,早期一直寂寂無聞, 曾是放逐崇德天皇的日本「火燒島」,幕末開始成為三菱財團的採銅精鍊場。隨著時光日漸蕭條的直島,直到現在島民仍不足四千人,全島只消一個「靜」字。

  安靜了幾個世紀的直島,終於等到大放光芒的時刻。當年福武財團陸續購下直島土地,啟動「直島文化村構想」計畫,隨著二○○五年地中美術館、二○一○年李禹煥美術館的開館,諸多國際藝術家如安藤忠雄、杉本博司、草間彌生、宮本隆司、三宅信太郎等大師陸續在此「擺陣」,小島驟然翻紅,被英國旅遊雜誌《Traveler》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七個文化名勝」之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舉行兩屆後,台灣已有不少遊客前去朝聖,且不限定為藝術愛好者。私以為既然叫做「直島」,便是能用「直覺」旅遊的島嶼,因島上的藝術作品泰半沒有太多「說明」,但憑遊客「自由心證」,相信只要來到這裡,看了作品感到愉悅、受到感動,對大師與當地居民就是一種激勵。

從數字看直島

3,100人 ──直島人口約有三千一百多人,約等同台灣的綠島人口。

13km ──直島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香川縣高松市,距離高松港約十三公里,但距離岡山縣玉野市卻僅有三公里,是瀨戶內藝術祭幾座主要展島中較遠的一座。

14.22km2 ──直島的面積約為十四•二二平方公里,比新北市三重區還小一些。

27座 ──直島群島由大小共二十七座島嶼構成,但以無人島居多,人口主要集中在直島本島。

1間──直島上只有一間銀行、一台ATM提款機、一間便利商店(7-Eleven)、一間診所、一間牙科、一所小學、一所中學,沒有任何高中或大學。

15件 ──島上至少有十五件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常設作品。

3間 ──雖然直島上很多單位機構的數量都只有一間,但大型美術館卻高達三間,分別是地中美術館、倍樂生之家、李禹煥美術館。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