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車大作戰

發稿時間:2016/05/28
手推車大作戰
手推車大作戰
作者|琴‧麥瑞爾
譯者|葛窈君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6/03/30

  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方式描寫手推車小販與大卡車之間的「戰爭」,勢單力薄的小販以豆圖釘試圖反擊,市民與孩子們也共同加入這場正義之戰,究竟誰勝誰負呢?充滿奇想的情節,其實正反應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衝突,我們從作者筆下的故事,得到的不僅是大無畏精神,更得到勇於改變的力量。

文章節錄

《手推車大作戰》

3 無所不知的手推車之王

  手推車戰爭發生時,花販莫瑞斯已經賣了四十三年的花。他平常說話很斯文,在戰爭發生前唯一出名的事,就是他從來不賣十二朵花。要是有客人向他買十二朵花,不管是鬱金香、水仙或是混色的金魚草,他總是免費多送一朵湊成十三朵。他說:「這樣就不會是一打啦。」

  莫瑞斯總是推著一台手推車賣花,生意範圍介於第六和第七大道之間,南至第十四街,北至第二十三街,從來沒有往上超出第二十三街。倒不是說他不喜歡到更北邊做生意,而是因為二十三街以北是賣花的法蘭克的地盤。

  在手推車戰爭之前,賣花的法蘭克和花販莫瑞斯交情一般般,但他們彼此尊重。麥克撞毀莫瑞斯的推車之後,法蘭克第一個跳出來捐錢幫莫瑞斯買新的推車。

  以前就認識莫瑞斯的人表示很難想像他會挑起戰爭,更接近事實的說法應該是,這場紛爭醞釀已久,花販莫瑞斯只是恰巧在事情發生的那個下午站在第六大道和第十七街的交叉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紐約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紐約人也一直以此為傲,這個城市的街道比其他任何城市更繁忙嘈雜也更擁擠。

  來到紐約的訪客會說:「這裡很好,但是真的好擠。」

  聽到這話的紐約人會興高采烈的回答:「是啊,這大概是全世界最擁擠的城市了。」而且這座城市還在不斷成長。

  每年都有更多的汽車,更多的計程車,更多的公車,更多的卡車。尤其是卡車。到了手推車戰爭那年夏天,紐約的卡車已經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還要多。

  另外還有大約五百台手推車,不過一般人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概念,大部分人可能覺得手推車的數量不超過一百台。唯一確實知道全紐約有多少台手推車的人,應該只有麥西‧漢默曼。

  麥西會知道手推車的總數,是因為紐約大部分的手推車都是由他們家祖孫三代所建造。麥西有個小工作室,他在裡面修理建造手推車,這也是他父親和祖父的工作室。

  紐約每一台領有營業許可的手推車攤販證號,麥西‧漢默曼幾乎都知道。如果你問:「花販莫瑞斯。」麥西會馬上回答:「X105」,這是莫瑞斯的營業證號。

  而且麥西總是非常好心的提供做生意的建議,要是有個小販向他訂做一台用來販賣新鮮蔬菜的手推車,麥西會仔細考慮之後,詢問這個小販打算在哪裡做生意。

  如果小販回答:「湯普金斯廣場東邊,北到第十四街,南到德蘭西街。」麥西會在腦袋裡掃過一遍他知道的小販名單,然後說:「那一帶已經有十三台賣菜的推車,或許你可以考慮賣別的東西。」

  麥西的建議通常很明智,他的朋友還有向他買推車的小販稱他為「手推車之王」。除了這些朋友和手手推車小販以外,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紐約有個手推車之王。

4 戰爭的前奏

  毫無疑問,動亂即將來臨。凡是對戰爭有最粗淺概念的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早在麥克衝撞花販莫瑞斯的那個下午之前已有預兆。

  人人都在抱怨,紐約擠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計程車公車卡車,交通慢到有如牛步。

  起初大家互相責怪,開自家車的人責怪搭計程車的人,這些汽車車主認為要是沒有計程車,路況就會順暢許多。

  計程車司機則是怪那些自己開車的人,他們主張要是不准私家車上路,就可以讓大家快速到達想去的地方。

  公車司機建議計程車和私家車都不准上路;喜歡走路的人則是對所有帶輪子的交通工具都看不順眼。

  不過有樣交通工具讓所有人都討厭,那就是卡車。卡車的數量實在太多了,體積又過於龐大,以至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為所欲為。

  更糟糕的是,當時紐約市街道上的卡車越來越多,體積也越來越龐大。這一切都是卡車司機的策劃。

  至少紐約大學的萊曼‧康柏立教授是這樣認為的。手推車戰爭結束後數年,康柏立教授在著作中提出的見解是,卡車司機一起想出了這套方法,在擁擠的交通狀況中,如果想要到達你要去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你得夠大,大到不需要讓路給任何人。這就是「大主宰歷史觀」的概念。

5 電影明星的遭遇

  手推車戰爭爆發時,充斥紐約市的卡車究竟有多龐大,這是有歷史紀錄的。當時隨便一輛卡車都大到讓開在後面的駕駛人看不到路標,搞不清楚經過了哪些路段。知名電影明星溫妲‧甘寶琳就曾經被困在一台油罐車後方。

  溫妲原本要去九十六街探望九十歲的祖母。她本人並不像拍電影時那樣豪邁的駕車狂飆,而是小心為上,生怕超車會讓油罐車爆炸。溫妲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提到那台車的車身到處漆著大大的紅字「危險!」。

  由於溫妲不敢超車,跟在油罐車後面又看不到路標,結果她不僅錯過了九十六街,更一路開出紐約市往北走了大約八十公里,最後發現自己已經到了熊山。當然啦,到了這個時候她已經嚇壞了,根本不可能往回開,只好在哈里曼州立公園的山中小屋過夜。

  搜救隊直到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才找到溫妲,她整個晚上只吃了一些登山客留在小屋裡的燕麥片。

  這種事情層出不窮。溫妲的遭遇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她是公眾人物,有關她的大小事情總是出現在報紙頭版。其實其他市民也吃過這種悶虧。

  卡車司機越來越趾高氣揚,其他駕駛人只有自動讓路的份。卡車司機總是霸占最好的停車位;要是他想買杯咖啡卻找不到停車位,便乾脆直接停在路中間,任由後面被擋住的車陣排上一、兩公里長。

  車子越多,卡車司機越蠻橫。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卡車司機從來不肯禮讓任何人;如果有人想要搶先轉彎,卡車司機只管用力踩下油門往前衝。沒幾個汽車駕駛會想和十二噸重的卡車起衝突,就算自己是有理的那一方,也寧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甚至連計程車司機都開始失去信心。長久以來,計程車被認為和卡車勢均力敵,因為計程車司機多半藝高膽大,飛車技術高超。當計程車司機變得保守謹慎,許多人才開始警覺事態的嚴重。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