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大冒險(重典峻法)

發稿時間:2016/08/13
回到秦朝大冒險(重典峻法)
回到秦朝大冒險(重典峻法)
作者|張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6/21

  看多了穿越古裝劇,覺得眼前的生活平凡無趣嗎?那麼試試回到秦朝吧。在那裡,所有心思和腎上腺素都得用來想辦法活下去(刺激的生存遊戲);也別以為奉公守法就沒事了,鄰居或家人做了壞事,就算啥事都沒做也得「連坐」……無論覺得好玩、刺激,還是荒誕,請您帶著大無畏的精神,隨著「秦穿導遊」張述一同踏上冒險旅途。

文章節錄

《回到秦朝大冒險:一不小心就觸法,躺著也中槍》

秦始皇為什麼搞形式主義?

  秦始皇成為皇帝的二十年後,和他年歲差不多的劉邦當上了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看到叔孫通復原出來的秦朝朝會儀式,他對莊嚴的場面十分受用,自稱:「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劉邦的感受沒錯,這正是皇帝為自己建立權威的方式之一。

  假如你稍微關注過秦始皇的生平,肯定會記得統一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向全天下發布了文告,歷數六國君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劣跡」。然後宣布:「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大臣們為此討論的結果是「泰皇」(天皇、地皇、泰皇合為「三皇」),他則別出心裁地從「三皇」、「五帝」各選了一個字,組成「皇帝」這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稱號;朝廷同時想出一系列專有名詞,管朝廷下達的「命」叫「制」,「令」叫「詔」,百姓叫「黔首」,皇帝自稱「朕」(後來秦始皇分外迷戀求仙,曾自稱「真人」)……

  這只是第一步。

  始皇帝的第二批舉動充滿了神祕主義色彩。根據陰陽五行的說法,他聲稱秦朝的「德性」是「水德」,因此得以取代周王室的「火德」。圍繞著這一理論,他將黃河稱為「德水」,下令皇室的服飾、旌旗等均以黑色為崇高的顏色,又根據「天一生壬水,第六癸成之」的原理,將秦朝吉祥數字定為「六」:符、法冠的規格統一為六寸,他乘坐的車輿長六尺,用六匹馬來拉。

  這一套用如今眼光看來完全是形式主義的舉措相繼推出之後,秦始皇才開始著手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忙這些正事之餘,他繼續著各種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設宮殿,每次巡狩都要留下一方堪比「新聞聯播」的刻石,還有封禪泰山、在泗水打撈九鼎、派方士去求仙等各種迷信活動……

  問你一個簡單問題:天下剛統一,那麼多大事要處理,秦始皇為什麼先搞這些形象工程?

  你也許從教科書中翻出答案:秦始皇窮奢極欲,權力欲極度膨脹,滅六國的勝利使他沖昏了頭腦,迷信自己無所不能……或者乾脆說簡練點:有權,任性。

  第二個問題:這些作為有實際意義嗎?

  完全沒有,錢全浪費了,還不如都給我呢。

  第三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大臣們沒人反對?

  誰敢啊? 向暴君提意見,不想活命了?

  完美的邏輯,只不過這樣的回答純粹是出於現代人的心理。

  張不叁的答案或許會讓你吃驚:以當時的認知水準,秦始皇有充足理由做這些勞民傷財的事;也許更讓你吃驚的是,上至大臣下至黔首,對此未必會有你想像的強烈反對。

  如果覺得難以理解,可以看看另一個例子:先秦時期的祭祀。本質與秦始皇折騰的那些事如出一轍,其實是白白浪費錢財,可是君王貴族仍經常鄭重其事地舉行這些活動,沒見百姓罵他們糟蹋東西,真是一群敗家玩意兒之類。

  這個問題上,古人與今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是實實在在有著信仰的,儘管不是以宗教的形式。他們敬畏上天、鬼神和祖先,不信你可以參考《回到秦朝大冒險:穿衣吃飯,全部從頭學》講到的《日書》,包羅萬象的內容足以證明鬼神信仰是當時的普遍現象。不少典籍更格外強調祭祀對國家的重要意義,《禮記.祭統》說: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沒有比禮更要緊的;禮共有五種,又沒有比祭禮更重要的。

  在這種具有深厚基礎的社會心理作用下,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會虔誠(或至少假裝虔誠)地向崇拜物件貢獻犧牲,以表達敬畏之情,並從那裡換取想像中的眷顧。

  同樣在這種具有深厚基礎的社會心理作用下,先秦時期的君王和人們熟悉的英國王室、日本天皇一樣,格外講究「君權神授」,要做點什麼大事都要自稱秉持上天的旨意。夏啟討伐有扈氏時,說是「恭行天罰」,夏桀自信「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商湯伐夏也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盤庚遷殷時對眾人說「天其永命我於茲新邑」。春秋戰國數百年,「弒君」行為發生了N起,可是權臣極少敢殺了國君取而代之的,無一不是擁立王族的另一位繼承人,連趙高最後都擁立了子嬰,都是因為「天命所歸」觀念的牢不可破。

  秦始皇這些舉措同樣是為了使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獲得敬畏。先是透過一系列專門稱呼確立了皇權的獨一無二,又透過規定「水德」等舉動使皇權和神權掛鉤;打撈九鼎的舉動是為了使政權獲得更大合法性;留在各地的刻石也不是大臣的拍馬屁,而是他寫給上天的政績報告,體現出咸陽朝廷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連那些迫不及待開始動工的大批宮殿,也未必是按後人理解的純粹為了個人享樂,因為這些超乎常人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不僅是皇帝的私事,還關乎整個政權的顏面。類似舉動後來也出現過:西漢初年,蕭何把未央宮蓋得十分豪華壯麗,劉邦看了很生氣,「天下百廢待興,你幹嘛把宮殿蓋這麼大?」蕭何回答:「全天下都是您的家,宮殿要是不蓋得壯麗點,(對比之下)您就沒有威嚴了。」(百姓一看,皇帝那麼了不起的人怎麼住這樣的小破屋啊? 就會看輕您了)。

  這個故事中,劉邦的觀點顯然符合今人的看法,蕭何的回答卻更貼近當時的普遍心理,不能簡單理解成逢迎拍馬。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