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發稿時間:2016/09/03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作者|南西大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7/26

  在巴黎生活之前的南西,可說是臺灣女生的代表,即使心裡不高興,也要保持禮貌的微笑,總把「沒意見」、「都可以」掛在嘴邊。因此,南西留學巴黎時,接受到各種巴黎人的文化衝擊:大聲吵架後仍不損情誼,注重生活的每一面向,不只是打扮穿著的獨特觀點,還有對空間氛圍的執著,對美食的講究…這些也都逐漸內化成她的一部分,讓她更懂得享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決定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像巴黎人那樣,活得精采。

文章節錄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絕不壓抑自己的「個人意見」

  大部分的法國人對什麼都有意見,或說做為一個人,本來就該有獨立思考後的想法,既然有想法,怎麼不表達呢?

  一開始,臭臉只是一種工具,或說武器。

  一直得等到巴黎待得更久一些,更了解巴黎人的個性後,才發現臭臉背後的意義遠大於它的防護罩性質。

「沒意見」造成大問題

  「南西,妳認為如何?」「南西,妳覺得呢?」「南西,妳同意嗎?」……人在巴黎必須習慣的另一件事,就是不論什麼場合,不論何種話題,老是有人正表情嚴肅地詢問你的意見和看法。

  這時候,我們文化一向擁抱的以和為貴,在此表露無遺,我時常笑著回答:「都可以啊」、「不確定呢」、「都有道理」……

  仔細回想一直以來學校和職場給的教育,大多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申論題最好跟大家類似,不能太叛逆;教官總是嚴辭糾正某些人的不一樣,比如說球鞋上的那條粉紅色細紋、穿線的襯衫、過黃的髮色等;甚至有老師要求學生說明家裡的政治傾向,然後灌輸特定的意識型態,因為你不應該和人群不一樣;工作上也不太鼓勵員工說實話,所謂逢迎拍馬、阿諛奉承,一直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慣例。

  這麼說來,順從向來是安全牌啊。那些精采多元的「差異」,總是躲在偽造的正常和偽善的秩序後面,一直退、一直退,退到我們失去思辨的能力,退到我們喪失了反抗的意志,退到我們忘了自己是誰。

  如此追求齊頭平等、沒有異議的世界裡,身在法律人家庭的我何其幸運。餐桌就是辯論場域,每天都是無止盡的演講比賽,新聞上每個話題,都得鉅細靡遺地談,真理有時在答辯中露出曙光,又或者,真理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論述之路,但至少身在其中。

  然而一踏出家門,個人意見不能見光,辯論更成為眾矢之的,能避免就得避免。畢竟我們的文化總是希望人們避免衝突,即使心裡有的是想法,也要為了表面的和平,把話吞進去。我們甚至學會「順著毛摸」,在討論即將展開的一瞬間,順著別人的話,理出一個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道理,鄉愿的兩邊討好,幾乎成為本能。

  直到有一天,在巴黎的課堂上,我被指導教授連珠炮似地追問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我引經據典地從各個角度分析,卻只得到教授連三次的追問:「南西,妳必須拋下對於對與錯的執著,告訴我妳真正的想法。這真的是妳真正的想法嗎?這真的是妳真正的想法嗎?這真的是妳真正的想法嗎?」

  我一時語塞,突然感到一陣暈眩,難道這些年來,求知、求真的欲望已經消耗殆盡了嗎?或說到底,腦袋裡那些翻滾躁動確實存在,只是不敢說出口呢?

  另一次文化衝擊,發生在和法國友人的餐敘之間。

  有個巴黎男生很好奇地問我:「南西,為什麼妳的日本朋友山崎,從來都不發表意見呢?」我一時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他接著問:「他跟妳同樣學歷嗎?還是他法文說得很差?」

  我想起這個短暫待過巴黎,但法文其實說得非常好的朋友,他拿的可是博士學位!可是就因為他不太表達意見,也時常說:「都可以。」法國友人便以為可能是他的學歷或語文能力欠佳。

  沒有意見等於欠缺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連結實是我們很難想像的。

有想法,就表達!

  「大部分的法國人對什麼都有意見,或說做為一個人,本來就該有獨立思考後的想法,既然有想法,怎麼不表達呢?」身為一個充滿自信的巴黎女人,好友白婷輕輕地說著。

  天清氣朗的九月天,我們漫步在巴黎街頭,想找間有陽光、有可口甜點的角落歇歇腿。這間藏在左岸蜿蜒巷弄裡的咖啡廳,擠滿了巴黎人,竟一個遊客也沒有。

  「這裡是尚未被入侵的一塊淨土。」白婷開了個玩笑,入門便與咖啡廳熟識的老闆寒暄,給我們安排了靠窗的位子。九月的陽光輕飄飄的,像粉色白色的棉花糖,軟綿綿、一片片落至肩上、地上,總是暗自期望著別下雨啊,別破壞了這片夢幻。

  輕柔的陽光照著對坐的兩人,在暖得暈眩的錯覺中,我們點了咖啡、花草茶,還有咖啡廳老闆娘當天現做的手工巧克力派,外表雖然一點也不華麗,但入口滿是親切、紮實的家鄉味,嘗得到濃厚而質樸的人情。我們以表情讚賞這份美味,也送給遠方老闆娘一個滿足的微笑。

  「在法國文化裡,個人意見非常重要。」身為在臺灣生活近三十年的法國人,白婷娓娓道出了想法:「我在臺灣生活這麼多年,當然理解臺灣人的友善和有禮,那是很美的特質。但我也覺得臺灣人習慣壓抑內心的情感或意見,無論對個人、甚至社會,都不是一件健康的事。因為那違反自然啊。」我不禁點頭稱是。

  每個細小的文化差異,都能寫出通篇省思與道理。但文化可以是信仰,文化卻也能成為包袱,端看如何演繹。

  我曾在一本描繪巴黎女人的書上看到一段有趣的描述:「今天一大群人在聊天,假若這個話題妳其實一點兒也不熟,別擔心,先反對!這才是巴黎女人該有的態度。」

  也許,當眼前的巴黎人大聲嚷嚷著:「我反對!」的時候,只是一種技術性武裝,別急著慌了手腳。姑且不論這些聽來有些尖銳的宣示背後,究竟是飽讀詩書,還是鼓著肚子充胖,都足以顯示這個城市對「個人意見」的重視,以及無懼表達的勇氣。

  一旦活在這麼一個鼓勵展示色彩、激辯的城市,為了站穩自己的立場,當然需要時不時地充實新知,讓腦袋與時俱進,想來也不失為美事一件。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