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安心吃飯

發稿時間:2016/10/15
我想安心吃飯
我想安心吃飯
作者|吳季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7/27

  作者吳季衡從農業門外漢,一步一步深入農業現場,發現台灣的食物安全,是政府政策、生產加工方式、產銷系統結構,到消費認知與教育的全面性問題。於是投入產地到餐桌的整合,讓消費者能買到好食物,生產者能得到合理回饋。他認為對動物好、對土地好、對農民好、產銷結夠好;共好,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

文章節錄

《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

  這幾年食品安全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新血願意投入農業,或是原本從事其他行業的農二代願意返鄉承接家業,都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如果大眾能夠放下成見、瞭解農業生產流程、尊重農業生產者,鼓勵農業朝向專業、創新發展,農業也可以成為吸納人才的亮點產業。

要吃良食,不改不行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每當發生食安問題,消費者和生產者其實是同聲哇哇大叫,而且生產者的叫聲更為悽慘。

  消費者「想當然爾」的大罵生產者,認為問題都是生產者的「黑心」造成的,卻沒想到消費者不吃豬可以吃雞,不喝牛奶可以喝豆漿,反正總有食物可以替代;但生產者很可能只生產一種食物,一旦出問題被消費者抵制,全家生計都成了問題,受到的影響比消費者大多了。

  生產者不會無故黑心,而消費者真的都是無辜的被害者嗎?在農業現場跑了一陣子,這些疑問逐漸被串聯起來。我發現農業問題盤根錯節,一個扣一個,生產端有結構性的問題,消費端則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大環境景氣不佳,消費者總期待俗又大碗、物超所值的美食撫慰生活壓力,為現實生活帶來小確幸、小滿足,CP 值(性價比)成了一般消費者評價美食慣用的指標,彷彿CP 值愈高的食物就愈好。然而,貴的東西不一定好,但是便宜的東西一定有問題,安全的食物需要付出成本,馬兒不可能又好又不吃草。

  這種生產端與消費端的落差,給了黑心食品生存的空間。每當食安新聞爆發,消費者除了指責生產者無良,其實也要回頭檢視,我們是否願意付出合理的代價,支持安全的食物?

  我們需要改變,改變目前的生產系統,改變消費者的觀念。

  我想到,像裕哥這樣有一身好功夫的農業生產者,他的技術和經驗如何可以不中斷,他的價值如何被呈現。

  我想到,什麼時候在毛豬拍賣市場裡走臺步的豬仔,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拍賣的珍物逸品,以特色豬肉的油花分布、肉質口感,獲得消費者的真心讚賞和感謝。

  我想到,哪一天我們可以知道去哪裡買到安全健康的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可以透明而清楚,讓我們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我想到,要用什麼方法讓生產者願意投入保護環境的成本,不因將本求利而傷害這片土地,到頭來也傷害了你我和後代子孫的健康。

  我想到,如何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得到社會的尊重,讓消費者知道他盤子裡的食物被生產的過程,鼓勵更多熱情的新血,無畏的投入生產行列。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生產者不被信任,消費者人心惶惶,已經到達不得不正視問題的臨界點。這是我和新一代農業從業者,想要突破與證明的事情:打破傳統農業思維,推廣新觀念和新做法;打破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隔閡,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要改變農業的舊模式不容易,雖然看到一些機會,遇到一些盟友,只是我們失敗的機率仍然很高,並且容易被認為是好高騖遠。然而,如果沒有人想改變農業產業鏈,我們將會一直停留在現狀,好像溫水煮青蛙,直到我們腿軟,再也跳不出滾水的鍋子。

  幾次出差回來後,我跟父親討論看到的農業問題,他也深有同感點頭說:「你想要怎麼做?我們一起來做。」他對我投以信任的眼神,農業品牌可以是臺灣的一條路嗎?我們父子可以聯手為臺灣的新農業做些事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