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巷弄日和

發稿時間:2016/11/05
高雄巷弄日和
高雄巷弄日和
作者|陳婷芳
出版社|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2016/10/05

  你對高雄的城市印象是什麼呢?作者在高雄求學、工作十幾年,透過本書深入高雄巷弄,尋訪眷村、街區、港埠,享受港都鬧中取靜的小確幸。以美麗島站為中心延伸4大區,同時規劃10個精選企劃,深入淺出掌握在地文創新焦點,來一趟好逛、好吃,玩得有「藝」思的小旅行。

文章節錄

《高雄巷弄日和:文創聚落、朝氣小舖、輕食咖啡,暢遊陽光海港城新亮點》

左營眷村的來時路上

  老房子的保留總趕不上都市更新的腳步,眷村老屋尤為甚者,一波波眷村拆遷,徒留古巷回首望憑欄,眷村人家只能在滿目的回憶裡,靜靜地無聲勝有聲。對照全台各地彩繪村如火如荼展開之際,眷村的彩繪開始得更早,從台北的四四南村、台中的彩虹眷村,一路到了高雄的自助新村,這些藝術工作者為老屋留下最後一絲風華,但在觀光風潮的熱鬧過後,那些空蕩蕩的眷村老屋依然躲不過時代的宿命,就像民歌傳唱的年代,黃鶯鶯唱出了留不住的事。

  高雄市眷村總數多達六十個之多,左營因是海軍大本營,當時左營海軍眷村也是全台單一軍種最大、最集中的眷村,目前政府是將明德、建業、合群三個眷村以文化景觀之名保留下來,其中有「將軍村」之稱的明德新村是台灣最早成立的眷村,獨院獨戶的木造建築也被譽為全台最高級的眷村。而在眷村生活裡,永清國小(舊名海軍弟子小學)、中正堂電影院、海軍運動場、四海一家俱樂部等,這些眷村居民平時消遣娛樂的場所皆已成為珍貴的記憶。

  眷村的記憶光譜就屬小吃最為人津津樂道。逢年過節,眷村媽媽們趕著曬臘肉、滷桂花燒雞,手裡的麵棍擀出了一顆顆饅頭、槓子頭、一籠籠小籠湯包、一碗碗刀削麵,還有剛出爐熱騰騰的燒餅,來自大江南北各省各鄉的料理,可好比「舌尖上的中國」般精彩,對於大多數眷村子弟來說,那是一份屬於鄉愁的味道。回首來時路上的眷村老屋不再有吆喝來吃的叫喚聲,偶爾發現城峰路上多了賣熱狗的,賣甜點的,原來隱藏版的眷村美食也有另一個世代的新註解了。

哈瑪星老屋顏記憶

  「哈瑪星不是一顆星球,上面更沒有小王子」,在高雄人的開場介紹裡,總是令人莞爾一笑。事實上,哈瑪星是指高雄市鼓山區南端,大致介於高雄港站鐵道、柴山腳下、哨船頭所包圍起來的區域。因為是日本人填海造陸的一塊新生地,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知識份子就把最新的市街規劃概念、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引入哈瑪星,所以高雄第一間現代化郵局、市場、警察署、市役所、自來水淨水池等都在哈瑪星找得到。

  相比台灣各地的老街文化,哈瑪星的街廓不刻意營造相仿的老街氛圍,反而更顯得生活化,有些街廓是特色街,可追溯珍貴的歷史背景,好比高雄港車站斜對面的新濱老街(舊稱新濱町一丁目),是日本時代車站前廣場旁的第一街,當時是重要的路口意象,旅社、報關行、商號、料亭群聚在此,書店喫茶(原一二三亭)、好市集Le Bon Marche(原合美運輸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原佐佐木商店高雄支店)仍保持舊建築時代的歷史記憶。

  臨海一路昔日有「高雄華爾街」之稱,金融機構林立,「山形屋」地處打狗驛前方的大通街角,原是日治時期哈瑪星著名的書店。此外還有登山街,它是以前尚未填海造陸前海岸線的所在位置,而高雄振武館則是台灣現存最老的州廳級武德殿。再看鼓波街的地標──哈瑪星代天宮,前身就是日治時期高雄第一個市府所在地。腳步移往鼓山輪渡站的濱海一路上,早期多為漁業公司及相關的產業機構,包括製冰廠、倉庫、報關行等,同時也是魚市場;此地見證高雄漁業發展的歷史榮景,當年的洋樓和倉庫,如今在一批批老屋活化改造計畫下,也各自成為新文創空間。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