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城內篇

發稿時間:2016/11/05
臺北城‧城內篇
臺北城‧城內篇
作者|魚夫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31

  魚夫說:「這本書,是我發願花費十年時間,將曾經存在臺灣的美麗公共建築,與獨特飲食文化畫回來的嘔心泣血著作之一,範圍是所謂日治時期的臺北『城內』部分。」跟著漁夫的腳步,走入日本時代的臺北城,除了一覽昔日的風華外,更可瞭解不可不知的歷史:臺北城內歐風街景的源起,臺灣人何時有電可用?一九一五年臺灣已經有座劇場式現代圖書館了,臺灣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

文章節錄

《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

臺北消防組喆所(城中消防隊)—台灣打火隊的開基祖

  臺北消防組喆所於一九一七年落成, 其位址就是今日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的消防大樓(忠孝西路一段八十六號),當初有座高達一百二十尺(三十六公尺) 的警鐘塔供消防夫(消防人員)登高望遠,日夜輪值看守,注意火災的發生。二樓有座銅像,是第一任官設消防組組長澤井市造的胸像。

  日人治臺前,清國政府在臺灣並無任何現代化消防組織與設備,遇上火燒厝,只能官民合作各提水桶前往打火,日人稱之為「手桶時代」。

  台灣的現代消防制度建立始自澤井市造(一八五○∼一九一二年),他從小失去怙恃,寄人籬下,乃養成堅毅不拔的性格。曾當過船員,後來在鐵路工學博士松本莊一郎處工作,習得建造鐵路的本事,參與北海道鐵路建設計畫。一八九三年加入「有馬組」,一八九五年以「有馬組」工事部主任隨軍入臺,係軍方御用承包商,初期從事基隆港築港及縱貫線鐵路營造工程等。

  消防人員須善於攀爬,所以早期私設消防組大抵由建築工人兼差。剛好澤井擁有建築方面的充沛人脈,於是一八九八年被公推為私設臺北消防組的頭取(隊長),從組長、組頭、小頭到消防夫約五十人。一九○二年二月臺北廳籌建官設消防組,便請澤井出任第一任組長(相當於今之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局長)。救災範圍涵蓋城內、大稻埕及艋舺等區域,值至澤井於一九一二年任內逝世,對於強化救災技能與設備,整合組織人力及挹注經費等貢獻良多。

  澤井氏的功績令人懷念,後來每逢消防界的重大節慶,眾人都會去參拜他的銅像。第二任的船越倉吉(一八六六∼一九三○年)是澤井的義子,二十一歲投身土木營造,伴隨澤井入台。他因為是「太田組」的創辦人,人稱「太田倉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七日凌晨三點,臺北發生了「日之丸」(日ノ丸)旅館大火災。這場火災一發不可收拾,在東北季風的助燃下,火勢更為猛烈,雖然各單位全力救災,卻仍歷經兩個小時才完全滅火,造成房屋延燒八十六間,合計約二十一萬圓的重大損失。於是各方開始認真探討救災制度等問題,所謂官設消防組其實是官督民辦,應朝增設專業常備消防手的方向思考。一九一九年田健治郎上任總督,發表內地延長主義政策的施政主軸,一九二一年廢「三一法」制定「法三號」,從此日本國內之法律也適用於臺灣。五月十日中央公布勅令第206 號「臺灣消防組規則」,臺灣總督府旋即於同月十九日發布「臺灣消防組施行規則」,比照日本內地成為消防組織成立之標準。一九二二年一月,北市協議會在該年度預算書中「社會事業費」下編列消防預算,是為臺灣常備消防組織之伊始。

  在澤井和船越前後兩任的接棒努力下,使臺灣邁向消防制度的現代化。船越其實也有銅像在圓山公園內,但和澤井銅像的境遇一般,早就不知去向。澤井市造辭世後,交代大體火化後要埋骨台灣,與卒於一九一九年的總督明石元二郎一樣,都葬於三板橋,即今台北十四號公園中。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國防部博愛大樓(臺灣人何時有電可用?)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廈,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的森山松之助於一九○七年設計,為文藝復興式風格,和今國史館(日治時期為「交通局遞信部」)隔長沙街對望。從舊照上看,總體挑高比遞信部建物高出一層樓以上,採曼薩爾式高聳急斜式屋頂,其上有老虎窗、牛眼洞,為總督府建築群裡最華麗者之一。原為「總督府土木部」,因為當時的電氣事業歸由土木部工務課兼管。

  臺灣有電燈始自何時?教科書上常扯成從清領時期的劉銘傳開始。最早劉大巡撫在東門設有「興市公司」,運來一臺小型發電機,委請丹麥技師在新造的行轅及街道點起了電燈云云。後來因為成本太高,乃如曇花一現,發電一事,劉氏其實只是「搵豆油」爾爾啦。

  真有電力需求,起初主要是一八九五年日本領臺後,為製作阿片(鴉片),於今之衡陽路、中華路口(戰後為「新生大樓」)之民宅內設置鴉片煙膏工廠,也同時在今之臺北公賣局蓋好了廠房,電燈乃生產鴉片照明之用。一九○二年,土倉龍治郎向臺灣總督府提出於新店龜山開發水力發電之計畫,成立「臺北電氣株式會社」。一九○三年十一月,總督府以電力官營之必要性,以地方稅支辦臺北電氣事業,完成民營移轉官營,逐步完成送電、點燈工程。

  在一九○五年的十月十五日「三巿街」(臺北城、大稻埕、艋舺)終於大放光明,不唬爛,有照片為證,臺北成了臺灣第一座出現電燈的城市。有了電力,便像吸鴉片一樣,愈來愈上癮。後來府方向中央政府提出了利用濁水溪導入日月潭發電計畫(約十萬瓩),估計經費約四千八百萬日圓,還打算舉債為之,但皆未獲中央核准,只好改變策略為半官方、半民營的公司型態,組成株式會社。一九一八年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到任,確定日月潭發電計畫決行,隔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明石選定德高望重的中央研究所所長高木友枝醫學博士出任社長,副社長則任命土木局長角源泉,原址大廈改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廈。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早上五時,美軍B24轟炸機飛進臺北城上空,實施大空襲,會社社廈乃完全葬身於戰火之中。

  從一九四四年十月至日本投降為止,臺灣電力遭到美國軍機嚴重摧毀。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所謂的「台灣光復前夕,電力系統多被日軍破壞殆盡,台電在艱苦中胼手胝足,把一根根倒下的電杆豎起」。用肚臍想也知道,戰前臺灣係日本領土及南進基地,日本帝國再愚蠢也不可能自廢武功,破壞自己的電廠吧?其次,戰後政府宣傳,因為孫運璿率領來台的中國技術人員(約五、六十人)恢復台灣電力供應云云,實則初期留用數千日籍技術人員,才得以維持運轉。

  日本人戰敗,本可一走了之,但仍負責任的幫忙維修電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可白白布染到烏呢?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