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的故事

發稿時間:2016/12/31
太空的故事
太空的故事
作者|馬丁‧詹金斯
譯者|藍仕豪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30

  宇宙有多大,人類的夢想就有多大。本書以說故事的有趣方式,娓娓道出人類天文學的歷史、演進和理論及最新航太科技,並首度搭配「斷面圖大師」史蒂芬.貝斯提細緻精美的解構剖面插畫,揭開火箭與太空梭的內部祕密。

文章節錄

《太空的故事》

遙望天空──我們如何觀測宇宙?

  早在望遠鏡發明前,人們已知道透過表面彎曲的玻璃或水晶透鏡,可以改變看到的物體的樣貌。有一種中間厚邊緣薄、可以讓近距離物體看起來變大的稱為「凸透鏡」;另一種中間薄邊緣厚、讓遠處物體看起來更清晰的稱為「凹透鏡」。在17世紀初,荷蘭製作鏡片的工匠在管子兩端分別安置凸透鏡與凹透鏡,發現從凹透鏡那端看出去,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大更清晰,於是望遠鏡就此誕生。

  關於新發明的消息很快就傳遍歐洲。1609年,義大利數學家與發明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得知這項消息後,立刻開始動手製作,不久便完成一架可讓

遠處物體的長、寬都比裸視看起來大三十三倍的望遠鏡,讓他能夠看見天空中從未有人見過的景象。

  天文學越來越受歡迎,透過望遠鏡探索太空也變成一件新潮的事。最早的望遠鏡由兩片透鏡組成,例如伽利略的望遠鏡;到了1668年,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發現弧面的反射鏡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線,便發明出不同於折射式望遠鏡的「反射式望遠鏡」。

  從那時後開始,眾多鏡片工匠和工程師不斷研發,製造出越來越巨大且精密的望遠鏡。藉由這些日益精良的設備,科學家發現以往在夜空中看不見的天體,或是在已知的天體上發現了更多細節。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用自己設計的反射式望遠鏡,發現一顆原本被判定為恆星

的黯淡星體,其實是一顆行星(雖然他曾一度將它誤認為彗星)。後來這顆行星被命名為天王星。當天文學家計算出天王星運行的軌跡,發現它可能受到更遙遠的未知天體影響,這個假設引領人類在1846年發現海王星。

  近年來由於反射式望遠鏡的製作成本比較低,而且更容易製作,幾乎所有用於科學研究的光學望遠鏡都是反射式的。這類望遠鏡還可以應用在其他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觀測,例如無線電波,甚至是X射線和微波。在1930年代,人們偶然間發現金屬天線可接收來自宇宙的無線電訊號,其原理與經過透鏡、反射鏡收集星光的原理相似,不久之後就發明了無線電望遠鏡。

  無線電望遠鏡比光學望遠鏡要來得巨大許多,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波,甚至有直徑300 公尺的無線電望遠鏡,但是和近代建造的無線電望遠鏡干涉儀陣列相比卻又相形見絀。科學家很快就發現,只要將眾多分散在地面上的小無線電望遠鏡匯集起來,可以視同為一個超大望遠鏡。以前這類望遠鏡陣列必須集中同一定點,然而隨著電腦運算能力大幅提升,已能將訊息立即傳送到遠處,如今就算是位在不同大洲的望遠鏡也能組成干涉儀陣列。

  光學望遠鏡也能應用光的干涉原理,組成光學望遠鏡干涉儀,只是相較之下規模小多了。藉由這項技術,某些光學望遠鏡也可以觀測到令人驚奇的事物,例如歐洲南天天文臺(ESO)在智利帕瑞納觀測中心所使用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簡稱VLT),足以分辨出月球上一輛汽車的兩個車頭燈。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