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後

發稿時間:2017/08/18
地球之後
地球之後
作者|查爾斯‧渥佛斯、亞曼達‧R‧亨德里克斯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7/06/07

  《地球之後》要說的,其實不只是移民火星、移民月球的未來。我們太習慣把移民火星、移民月球的未來視為理所當然,各式各樣的影集、小說與漫畫預設當有一天地球已經不適宜人居了,我們就會移民到宇宙裡的某個星球。但從來沒有人想過,當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要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把另外一個星球的環境改造到適合人類居住,才能把一整個星球的人都移到另外一個星球去?殖民宇宙,應該是一個夢想,而非逃離地球的手段。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未來,而非窮途末路的選擇。地球之後,我們該期待的或許是一個更廣闊的未來,與一個可以總是回歸的家園。

文章節錄

《地球之後》

離開地球的方法

  總有一天,人們會活在泰坦(Titan),土星最大的衛星上。他們將燃燒星球表面上無盡的化石燃料來取得能量,氧氣則從構成泰坦大部份質量的水冰中取得。比地球略厚的氮大氣層,會保護人們不受太空放射線危害,並讓他們能在不需加壓的建築物中生活,也不用穿太空裝,只需非常保暖且有呼吸設備的衣物就能外出行動。他們將在液態甲烷湖上泛舟,並靠著背上的雙翼,在冷而濃密的大氣裡像鳥一樣飛行。

  上述情況之所以會實現,是因為到了某個時刻,這些都將變得合情合理。今日,寒冷陰暗的泰坦天空不適人居,且遙遠到難以抵達。我們尚未擁有將人類送往泰坦的科技,但這科技將在地球未來日漸惡化時同步現身。過往,當家園變得難以居住,就會迫使人們湧向危險陌生的新天地。如果人類在地球上的行徑不改弦易轍,未來某一天,出於相同動機,泰坦這個遠離戰爭和氣候劇變的新世界,就可能會吸引殖民者前來。

  太空殖民所需的科技已經在眼前現身,但最大的障礙屬於體制部分:我們有一個漠不關心的政治當權派。我們的太空機構NASA,其內部文化傾向遏止異議,且在載人太空飛行上缺乏一貫目標。我們的新聞媒體錯解了太空探索的真實挑戰,卻把這誤會賣給大眾。前往另一個行星其實會很困難,且如果缺乏突破技術,將會危險到無法接受。

  但太空殖民所需的要素正在集結。打造太空載具的經驗已流傳至眾多國家與私人企業。一種透過網路叢生、知道如何快速產生新事物的革新文化,開始將其注意力轉往太空。人們早就不停思索著抵達外星所需的各種概念。

  等到那一刻來臨,那也不會是人類首次展開看似不可行、昂貴、技術上又充滿挑戰的旅程。人類過去就反覆在遠到回不來的地方打造新社會,未來當我們又重覆這過程時,應該也會有和過去類似的理由。

  身為作者,我們調查了科學、科技以及文化、環境,好構成這套關於太空殖民的劇本。我們思考了面對人類的基本議題:我們對科技的反響,我們探索、拓展、消耗資源的意念;還有,我們如何對待彼此、如何對待現有的這顆行星。太空殖民的最關鍵要素,就是人這種動物:我們的細胞面對宇宙放射的反應、我們穿越虛空多年所需的心理能力,還有我們在未有生物居住(至少沒有已知類型生物居住)的新世界的環境適應度。我們是什麼?我們可以走多遠?

  我們訪問過的科學家常會問我們:是要寫科幻還是新聞報導。我們從未打算寫一部想像作品,但懷疑者永遠不會預測到已經發生的事。我們訪問了一間火箭工廠,那裡的私人太空工業工作者,正在縫製一件《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寇克艦長(Captain James T. Kirk)會很榮幸穿上的太空裝。我們在「未來」裡的預測,不是立基於對酷炫發明和動人願景的熱愛;它仰賴的,是在我們的認知中,人類朝愚蠢決策、自私驅力和政治亂象邁進的一種趨勢。認清這些可預測的真相,能讓我們更輕易知道科技能怎麼開展,過程也會比較有趣。

  我們思考並爭論這些未來要怎麼成真的過程中,充滿了極大樂趣。當亞曼達在洛杉磯的辦公室或波德市(Boulder)的廚房裡,而查爾斯在安克拉治(Anchorage)的自家辦公室面對被雪埋住的小船,或在阿拉斯加州原野時,透過Skype 聯繫,作品逐漸在我們眾多歡笑時光裡成形。

  亞曼達每天都埋首於太空科技相關工作。她曾練習成為一位太空人,並著手於能夠捕捉太陽系另一頭行星景色的設備。她也曾引領大科學(譯注:big science,泛指高投資、綜合多學科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的行政官僚工作,就和任何現代組織一樣,就像一個充斥著會議、行程和無數個人意識的小宇宙。她經手許多新想法的無數細節,在她的協助下,許多太空探索的奇蹟得以成真。

  多年來,查爾斯夏天都在阿拉斯加州的海灘上過著與世孤立的生活;到了冬天,他幾乎每天都在跨國滑雪的路途上。為了寫作理解行星命運的相關著作,他會與愛斯基摩(譯注:今稱因紐特)捕鯨人踏上北極浮冰,或者前往英國劍橋─一座住滿高智商鳥類的巨大鳥舍。

  我們是互補的兩面。亞曼達提供科學與奧妙,但也帶來警訊,說明科技如何不穩定地一路開展。查爾斯帶來一種充分研究過地球人悲劇後抱持的懷疑主義,以及一種深愛全人類天性而具備的樂觀主義。亞曼達想必很渴望收下離開地球的單程票,好滿足她的冒險驅動力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查爾斯則是在紅眼航班上都坐不住,也無法想像自己揮別這行星的雪地、海洋和清新空氣。

  我們永遠不會有錢到能把每個人送往其他天體,但不難想像有一天政府或頂級富豪開始把太空船當成救生艇─或者方舟。人們早就這樣想了。2008 年,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啟用,這座深藏於挪威與北極間某島嶼冰凍山岳內的種子庫,為了防範災難或末日而保存了數百萬種農作物種子。一座遠離行星的殖民地,同樣能保存一份人類基因組免於地球災害。

  但和種子不同的是,人類不可能放在保險庫裡還維持原樣。地球外殖民地一開始可能是保存人類品種的地球附屬品,但它可能會發展成獨特世界,有著獨立的文化、政府和未來。對那些出生於橘色天空下的孩子來說,一個世代過去,地球就已算是異邦。對他們來說,帶點家園鄉愁的是循環空氣,而不是清爽的微風。

  我們把天空想像成一片橘色,是因為我們這套未來劇本將以泰坦為目標。為什麼是泰坦?我們檢視了殖民者可以去的每個地方,好找出一顆星球,既能持續滿足人類的安全與營養需求,也不需要來自地球的直接支援。編構這套劇本的過程,使我們一路來到這顆位於外太陽系、濕潤而飽含能源的天體。我們並非要準確預測殖民地必將蓋在那裡;我們確實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劇本是一種將「對未來的研究調查」加以組織的方法,而不是一種預測。利用我們所提供的紮實資訊,這種強大的演練,產生了一套任何人都可在腦中進行的思考實驗。當你跟我們走過這趟踏進可能未來的旅程後,你會找到思考實驗所需的所有事實,來看看你的推理論證是否也會以泰坦作為解答。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