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100關鍵詞

發稿時間:2017/08/25
經濟100關鍵詞
經濟100關鍵詞
作者|聶小晴
出版社|九韵文化
出版日期|2017/07/20

  「天阿!經濟學怎麼這麼難!」到底通貨膨脹如何導致市場機制失靈?什麼是零和遊戲?在獵鹿賽局中,又該怎麼突破囚徒困境?搞經濟、學投資對很多人來說,就像行走在森林泥沼中,隨時可能遭遇出乎意料的毒蛇猛獸,踏錯一步就深陷流沙。《經濟100關鍵詞》是學經濟、學投資的叢林生存法則中必備的聖典。

文章節錄

《經濟100關鍵詞:不教你枯燥乏味的名詞解釋,而是讓你看故事!精選最常出現的經濟名詞,讀懂財經新聞不求人!》

關鍵詞 經濟人

***

  學叡和濟國兩人是世仇,結果二人卻在同一天死亡去上帝那裡報到。上帝對兩人的關係早有耳聞,不希望他們帶著仇恨進入天堂,所以決定略施小計化解他們的恩怨。

  為此,上帝找來了學叡。

  上帝:「我可以滿足你兩個願望。」

  學叡:「我只要一個願望就可以了。」

  上帝:「好的,但是在我滿足你的願望的同時,我也會將你所說的願望雙倍送給你的仇家。」

  學叡:「那讓我好好想想吧,我稍後給您答覆。」

  (幾分鐘後)

  學叡:「上帝,我想好了,我決定下九層地獄,都說十八層地獄是不得超生的 對吧?我下了九層地獄,那他就得要下十八層地獄了。」

  上帝很無奈,但話已出口,也只能說到做到。就這樣,上帝非但沒有化解兩人之間的仇恨,還永遠無法拯救濟國下了十八層地獄的靈魂。

  在許願之前,學叡仍沒有原諒濟國,他唯一思考的就是,我如何才能在對方得不到任何好處的情況下,自己能得到好處,或者至少不比他的境況更壞。於是他做出了這個看起來似乎很荒謬的決定。

***

  這個故事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我們生活的社會的確實存在這樣一群看似"流氓"的人。"流氓"一詞出自著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他對"流氓"是這樣描述的:「這社會存在著以計算自身利弊的方式為自己謀利的人。而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在推動著社會發展。」

  在經濟學裡,把這種"流氓"形象稱為"經濟人"(或稱理性經濟人、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在《國富論》中所闡述的觀點,之後經濟學不斷完善和充實,逐漸將經濟人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亞當.斯密認為,人只要做經濟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知不覺當中對社會的盡心盡力。在一般的情況下,一個認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實對社會的貢獻才是最大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用於說明經濟人假設。例如,對於同樣品質的商品,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價格低的;對於同樣價格的服務,人們會傾向品質較好的。"經濟人"假設是理解人的經濟行為的邏輯起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各種經濟行為的因果關係。

  需要強調的是,"經濟人"只是認識經濟規律的一個工具,並不是要提倡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經濟人"這個假設說成主張自私自利,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經濟人"假設只是解釋人類經濟行為的一種思路,事實證明是好的。但它絕對不是對現實社會的完美描述,也不要對它抱這樣的期望。

關鍵詞 囚徒困境

  警察抓了兩個嫌疑犯,對他們的偷竊行為進行審訊,由於兩人誰都不肯吐露事實,檢察官於是決定將兩人分別交給不同的警員來審問。

  檢察官分別對兩人說了下面這一段話,以此來分化和瓦解對方:「原本已經有了確切的證據證明你們的偷竊行為,你將會被監禁1年,但是現在給你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如果主動揭發同夥的所有罪行,我們將對你從輕發落,而你的同夥會被判10年監禁。如果你不肯坦白,但你的同夥如實檢舉了你的罪行,那麼,你的同夥會被釋放,而你要服刑10年。」

  「如果我們兩人都坦白呢,檢察官?」嫌犯這時候有點耐不住性子的問道。

「那麼你們將同時被判刑8年。」檢察官說道。

  坦白還是抵賴?兩個嫌犯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無論哪一個嫌犯都不清楚對方的心思,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雖然兩個嫌犯都想要獲得自由,但如果對方坦白了,那麼自己將遭受更嚴重的刑罰。但同時,兩人都處於封閉的狀態中,對於對方的想法完全不知情。

  最終,兩個嫌疑犯都選擇了坦白,被同時判刑8年。為什麼會出現同時坦白的結果呢?因為在無法得知對方想法的情況下,不管同夥如何選擇,自己的最優選擇都是坦白,如果同夥抵賴,自己坦白的話可以被釋放,抵賴的話要判刑1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夥坦白,自己也坦白判刑8年,比起抵賴被判刑10年,坦白還是比抵賴要好(見下圖)。所以,兩個嫌犯最終都選擇了坦白,各判刑8年。比起兩人都抵賴,各判刑1年來說,這顯然不是最好的結果。但這對「柏拉圖改善」辦不到,因為它不符合人類的理性要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同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囚徒困境。例如,在一個合作案中,大家都想偷懶而指望從別人的工作中獲得好處,再如,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每個企業都希望降低價格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企業播放廣告也是囚徒困境的結果,如果別人播放了大量的廣告,那麼你最好也跟著這麼做,以避免巿場被別人搶去,而如果別人不做廣告,那你還是應該要做廣告,以此來佔有巿場。

  在囚徒困境中 不管什麼樣的參與者,都想根據自身利益做出最佳選擇,但結局卻不是最優的。要想破解囚徒困境,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機制。

  首先,要掌握足夠的資訊,不能像兩個罪犯一樣被封閉著;

  其次,雙方要有充分的溝通,尋求共同的利益基礎。

  最後,雙方都要保證不做出背叛的行為。其中,最核心的是第三點。在囚徒困境中,要想實現最優結果,雙方必須訂定攻守同盟,約定互相不背叛,一旦背叛將遭受更嚴厲的報復。

  所以,聰明的合作者一般都會簽訂詳細的協議,以此來確定合作原則,一旦有一方背叛了這些原則中的某些條款,那麼也就背叛了對方,要受到協議的制約和懲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