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發稿時間:2017/10/06
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作者|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方舟出版
出版日期|2017/09/06

  教養的最終目標,應是以「孩子終會獨立,必須使其在沒有父母庇護下也能自我承擔、自立生活」為方針,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縝密思維架構起「察覺問題→省思後果→學習改善→建立信念」的完整閱讀歷程,除了感性同理父母的心境,也具體提供解決的方案,希望幫助所有家長成為你想成為的父母,也支持孩子成為自己。

文章節錄

《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別因為愛與恐懼,落入過度教養的陷阱,讓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

我們不可能永遠為孩子守望

  童年是被研究最多的階段,在任何稍有規模的書店,教養類書籍總是占據相當大的書架空間。對於任何關注小孩的父母(我們全都非常關注), 能立刻接收到的訊息是:保護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是我們的職責。這是最基本的,是生物本能。

  在我兒子莎耶的嬰兒相本中,有一張他七個月大時凝視著相機、臉上沒有表情的照片。相機只拍到一個小嬰兒躺在溜滑梯的斜面上,但我憶起那時我強壯的手,正從相機鏡頭外把他穩穩地撐住。

  那是莎耶第一次去公園,第一次玩溜滑梯。當我看著這張照片時,依然可以聽到自己和丈夫都輕快地對兒子說:「沒問題的,寶貝,我們在這裡。」但從兒子的表情看起來,我們的說服力似乎不太夠。

  這讓我回憶起那天我的小寶貝躺在溜滑梯頂端時,自己心中滿布的恐懼。那座溜滑梯離地面應該不到一百二十公分,我和先生一人站一邊,但我還是擔心。莎耶溜下那短短的距離時,會害怕嗎?他溜到底時,會不會撲到橡膠地板上,說不定還撞到頭?他會不會有不愉快的體驗, 而這是我們原本可能(或應該)預防的?

  長久以來,每當我和莎耶一起坐在沙發上看著他最初的兒時照片,我總是把他眼裡的恐懼,歸結為是他的恐懼。但經過這些年以後,我開始納悶,我的寶貝會不會只是反映了他在爸爸與我的眼睛裡看到的恐懼?父母要如何從想要完全保護嬰兒,進化到讓孩子走出去,進入正在等待他們的世界?

***

  在一個富足而且有著先進科技的世界,我們自認能確保,沒有一個孩子會受到任何傷害,對於施展控制的能力深具信心。為了孩子,我們讓世界變得更安全、更可預測、更友善。這種防護措施從孩子還在我們的子宮裡就開始了。母親懷孕時,寶寶的每個部分都被監測追蹤;孩子一旦出生,就進入完全保護他們的家庭。

  然而,為人父母的我們卻更進一步,把自己當成孩子與世界之間的保險桿和護欄,彷彿只要我們在,孩子就會完全安然無恙。我會想到這件事,是因為有一天,我看到一對母子一起過馬路, 這在任何城市或鄉鎮都是常見景象。母親自信地走著,而她兒子,一個大約八歲的孩子,則落後一步,頭上戴著耳塞,一路盯著他的手機。母親先是左右看看,又朝左看了一次,然後和孩子一起穿越十字路口。孩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抬起頭來。後來,我看到一種為孩子的自行車設計的產品,稱為MiniBrake(「迷你煞車」),可以讓父母透過遙控器,在孩子騎車接近繁忙的交通要道時,控制自行車的後輪煞車。

  當孩子還小時,我們護送他們到學校,確定他們是安全的,而且常幫忙拿東西,減輕他們的負擔。最近,我看到一個爸爸寬厚的肩膀上掛了一個淺粉紅色的書包,他踩著腳踏車,跟在他那頂多七、八歲的女兒後面,騎到離家三個街區外的當地小學。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輕聲笑出來。這個畫面很可愛。但是,那天下午,以及更多之前與之後的下午,我不禁想著,孩子要長到什麼年紀,才有能力拿自己的東西?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什麼程度的獨立才是適切的?

  然後是手機。這是親子溝通過程中新近的發展,所以並非是導致直升機教養的成因,但只要這種趨勢存在,確實會助長父母盤旋的能力。研究人員稱它為「全世界最長的臍帶」。

  例如,有個比佛利山莊高中學生的母親,堅持要兒子在跟朋友到海邊玩的去程與返程中,每小時傳簡訊給她。讓她擔心害怕的是行車安全,而不是在太平洋裡衝浪。另外,有一位史丹佛的家長打電話給學校,說他認為女兒失蹤了,因為他已經超過一天沒有她的訊息。還有一位到紐西蘭參加海外學程的美國大學生的家長,打電話給計畫主任,非常擔心她兒子自從到山上健行返校之後,就沒有接聽電話(她知道他已經回到校園,因為是GPS告訴她的)。

  父母的警覺與科技,為我們的孩子緩衝了世界的撞擊,但我們不可能永遠為他們守望。養育小孩獨立自主,是我們生物上的必然,而在環境中認識自己,是孩子需要發展的重要生活技能。當我們試圖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守護他們的保證,我們必須要問,這是為了什麼?我們要如何預防和保護,同時又教導孩子所需的技能?我們該如何教他們自己完成這些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