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

發稿時間:2017/10/20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
作者|簡‧尼爾森、琳‧洛特
譯者|陳玫妏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7/09/06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叛逆,而是對自己、對他人和周遭的世界開始探索好奇。在美國風行數十年的「正向教養」法,以大量的生活實例和具體作法,透過青少年的真實心聲,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困境。善用阿德勒心理學,與孩子互相尊重,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面對人生。

文章節錄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家有青少年,親子關係需要舒壓

  壓力是一個中介空間,存在於你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與所面對的現實生活之間。這個對於壓力的新定義,或許跟一般理解的大不相同,卻對於我們認識自己很有幫助。既然壓力源自於你怎麼看事情,你可以更有意識地去察覺這些造成壓力的想法,並藉由尋找改變生活現狀的方法,或是調整自己對理想生活的期待,來進一步減輕壓力。這個方法不用深呼吸(儘管深呼吸幾口氣對你絕對不是壞事)或慢跑(儘管我們鼓勵從事各式各樣的運動),也不必吃藥,或喝酒(別開玩笑!)。在接下來的活動裡,你會看到減輕壓力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壓力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首先,拿一張白紙。在紙的上方,寫下你認為與青少年子女應該有的互動。現在換到紙的最下方,寫下你們實際上有的互動。看看介於白紙上方與下方中間的那個空白,用大大的兩個字──壓力──填滿那個空白。壓力就是那個存在於你所期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空間。

  現在,你應該可以發現,為何自己感覺那麼有壓力──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空間原來這麼大。接著,想想自己都怎麼面對壓力。在這張紙的中間記下這些方法──你所寫下的,就是你處理壓力的應對行為。如果仔細看,你的應對行為可能反倒更增加你的壓力。

打破鴻溝,有意識地紓解壓力

  接下來這個部分可能有點困難,我們稱它為「摺紙」。你要做的就是,把紙的下方摺到上方,讓關於「應該」與「實際上」的敘述雙雙並列。(父母們,有需要的話可以請孩子來幫忙。)在沒有了中間的壓力空間後,當你看著這原本遙遙相望的兩行字緊緊相鄰時,你在想什麼?你感覺到什麼?生出了什麼決心?

  艾梅嘗試了這個活動。在紙的最上方,她寫道:「我兒子很愛拖拖拉拉,總是等到最後一分鐘才把功課做完,我真的快被他搞瘋了。我討厭自己一直在囉嗦他。」

  在紙的最下方,她寫道:「不管我做什麼,只會惹他更生氣,更拖拖拉拉。讓人沮喪的是,他通常還是能把功課做完,但卻非得製造那麼多壓力給他自己和我不可。」

  艾梅跟我們分享,從紙上方到紙下方之間的那道鴻溝,很適切地反映出她所感受的壓力。她處理壓力的方法,是讓自己感覺憤怒,並不斷執著於:「為什麼他就不能做好該做的事情?」然後以此來解讀兒子的一舉一動,並一再嘮叨,叫他快去把功課做好。她會以剝奪給他的好處來威脅他;一旦這方法不奏效,她便會感到更加憤怒。她接著會因為無法改變兒子,而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

  當她將紙對摺,覆蓋起中間那道鴻溝,讓這幾行字並列在一起之後,她說:「啊,多浪費啊。我所有的憤怒和嘮叨根本沒改變什麼。我很好奇,如果我誇他為什麼總能在最後一分鐘,像變魔術一樣地變出做好的作業,那會怎麼樣呢?這會不會讓他更愛拖延?無論如何,我現在的辦法一點用都沒有,但至少可以排除自己的壓力。當他發現我不是在囉嗦他,而是在讚美他時,他臉上的表情一定會很有趣。」

  這個壓力活動已經幫助許多父母更有意識地去排除(或至少大幅減輕)自己的壓力。當你明白,青少年現在的樣子並非他們往後永遠的樣子,你也會感覺輕鬆許多。

他們現在是這樣,但不會永遠這樣

  當瑪麗還是個青少年時,她的媽媽經常念她,老是把髒盤子丟在房間裡或是洗碗槽中。

  現在瑪麗也會對丈夫老愛把髒盤子隨處亂放、或丟在洗碗槽裡碎碎念。布萊恩在青少年時期很自我中心、很自私;當他成年後,卻成為一名社工,致力於幫助有需要的人。

  想想你自己青少年時的模樣。成年後的你和當時的自己有什麼不同?你更有責任感了嗎?你對生活有了更多的使命與動力嗎?你不那麼自私了嗎?你對人是不是體貼多了?試著將自己從青少年到成年的這些戲劇性變化,逐條列個清單,可以有效幫助你理解:「青少年現在的樣子,並不是他們永遠的樣子」。

  雖然看起來可能不然,青少年真的還沒長大,他們的行為都只是暫時性的。青少年想探索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有何不同,他們怎麼感覺,怎麼想事情,以及自己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這個與家庭分離的過程被稱為「個體化」。

  青少年的個體化最早可能從十或十一歲就開始,最晚也可能到十八或十九歲才開始。有些人從來沒有經歷個體化的過程(除了外表的改變外),或是直到成年後,才經歷下列清單上所探討的具有個體化特徵的大改變。在這份清單之後,將針對個體化特徵進行逐項說明。

個體化的特徵

✽青少年有自我探索的需求。

✽因為青少年在測試家庭價值,個體化常常被誤認為叛逆。

✽青少年在生理與情緒上經歷巨大的改變。

✽同儕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

✽青少年探索與演練個人所能擁有的權力與自主性。

✽青少年渴望擁有不受父母干涉的隱私權。

✽父母對青少年來說,變成一個難堪的存在。

✽青少年視自己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請記得,這些特徵坐落在一個光譜上,在光譜的一端是「從未/很少表現」,另一端則是「幾乎都是/總是如此表現」。青少年個體化的發展因人而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