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未來

發稿時間:2010/07/17
失控的未來
失控的未來
作者|史迪格里茲
譯者|姜雪影、朱家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6/24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的最新著作《失控的未來》一書中,解釋這場金融風暴如何掏空全球中產階級的真相,其中有如何發生全球總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也有經濟政策失敗的問題,有更多是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在描述「失控的過去」中,提醒大家如何防範「失控的未來」。

  作者長期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柯林頓政府服務過,參與過多項政策政策。他在這本書中點出政府過去沒有做、未來應該要做的事,其中有頗大篇幅是老生常談,例如政府應設法管理投機活動、設法提高創新能力等等。聽來不令人驚喜,因為所有國家多年來都朝此方向努力,卻無法解釋問題的發生。

  史迪格里茲認為,如果政策有效,唯一的解釋就是政策流於空談,政府只說卻未做到,尤其在對金融業的控管,政府監督付之闕如,使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問題發生後,卻都由納稅人代為收拾爛攤子。作者提出政策應調整方向,尤其一些老生常談的好政策,一定要落實;否則,將如本書英文書名「Freefall(自由落體)」,金融風暴不知何時才會落底!

  作者也點名批判經濟學。他說,按照經濟學理論,金融風暴不可能發生;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經濟決策。事實上,大部分人無法正確做出有利自己的決策,原因是資訊不對稱,有些人掌握知識與信息,更多散戶不知該怎麼做才對自己最好,因此,他大聲疾呼,經濟學假設的理性理論,應該大幅度改寫。大致來說,在眾多試圖解釋金融風暴原因的著作中,本書值得列入參考。

文章節錄

《失控的未來:揭開全球中產階級被掏空的真相》

序幕

  2008年下半年開始爆發的經濟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讓數百萬美國人及全球民眾失去了自己的家園以及工作。更多人則擔心自己會步上後塵。至於那些努力為自己積攢了退休金或孩子教育基金的人,更只能眼見自己半生心血大幅縮水,所剩無幾。從美國燃起的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痛失工作(單單中國就有兩千萬人丟了飯碗)、成為貧窮人口。

  但事情不應該這樣發生,對自由市場及全球化理論深信不疑的現代經濟學,不是保證會為全體人類帶來繁榮嗎?全球擁抱的「新經濟」(New Economy),也就是二十世紀後期的各種經濟創新,包括自由化及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不也應該大大強化風險管理,終結所謂的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嗎?「新經濟」與現代經濟學的聯手出擊即使無法完全消弭經濟動盪,起碼應該可以使景氣波動緩和許多—至少我們聽到的是如此。

  誠然,這次經濟大衰退是自七十五年前的「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慘烈的一次經濟崩跌,讓「新經濟」的幻夢完全破滅,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許多長久以來被奉為圭臬的想法。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自由市場學說主導了一切:完全自由的市場就是最有效率的市場,即使自由市場出錯,它也能夠快速自我修正;小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管制只會妨礙創新;各國央行應全然獨立,而且只專注於監控通貨膨脹。今天,就連這套理論的宗師葛林斯班 Alan Greenspan,在過去那段期間內主持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rdeal Reserve Board〕)也不得不承認,這理論顯有瑕疵。但他的告白對那些深受其害的人來說,顯然來得太晚了。

  本書要討論的是經濟理論之間的戰爭,包括某些理論如何導引出失敗的政策、引發一場經濟危機,以及我們從中所學到的教訓。每個危機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沒有一個危機—尤其是後果這麼嚴重的危機—可以船過水無痕、不留下一些痕跡。經濟學家對於哪一種經濟制度最可能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一直有許多激烈的論辯。2008年為人類留下的重要足跡,必然包括對這些論辯的重新檢視。或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孰優孰劣的論辯已然結束,但市場經濟本身的理論卻也非常多元,它們之間的競爭方興未艾。

  我相信,市場機制是任何成功經濟體的核心,但光是市場機制並不足以成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確實是英國經濟學泰斗凱因斯的信徒,他的影響力主導了整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政府在經濟發展中還是有其角色要扮演,而非只是在市場失靈時才出手解救,或只是負責進行某些市場管制以防範我們剛剛經歷過的這種失控狀況。任何經濟發展都需要在市場與政府角色間找到平衡,而許多非市場、非政府的機制也同樣不可或缺。過去二十五年,美國就是失去了應有的平衡,而且還將這種失衡的思維全力傾銷到世界各國。

  本書會為大家說明,一些錯誤的思維如何逐步導引出這次的危機、讓政府及民間決策者對不斷惡化的問題視而不見,讓他們在收拾善後時進退失據、荒腔走板。這次危機會持續多久將取決於我們現在將採取什麼樣的對策。確實,許多錯誤的政策已經使這次的經濟崩跌比原來應有的時間更長、情況更惡劣。但是,危機處理只是第一個關卡,我更關心的是,危機過後的世界會是個什麼樣的面貌。我們不會、也不能重新走回從前那個世界。

  我希望,這次危機不僅可以在政策層面帶來一些改變,而且還可以改變大家的基本思維。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非僅是政治上或社會面的權宜之計),我們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發生另一次危機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催生出更多真正有助改善全體人類生活的創新。但若我們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我們會面對一個更為分裂的社會、一個更容易產生危機,且更無力面對二十一世紀挑戰的全球經濟。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大家更深刻瞭解危機過後必將出現的全球新秩序,以及我們今天的作為將如何決定這個新秩序的樣貌—是福是禍,就看今朝。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