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6倍的奮鬥

發稿時間:2017/12/08
5596倍的奮鬥
5596倍的奮鬥
作者|顏志宏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03

  農業是人類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也是人類文明興起的關鍵;農會則是帶領農業成長的關鍵組織。《5596倍的奮鬥:大里農會CEO林金泗的前進哲學》述說一個農村青年投身、奉獻鄉里的打拚故事,更是台灣戰後農業發展的縮影。身為一般消費者,知其本,才能與國之根本與時俱進。

文章節錄

《5596倍的奮鬥: 大里農會CEO林金泗的前進哲學》

  農會一直以來受媒體片面報導,讓外界的觀感,是「選舉機器」、「派系鬥爭」、「派系把持」,忽視農會的正面功能,從民國三十八年確定農會體制後,農會所接受的政治任務多於其他任務,舉凡「保障農民權益、傳播農事法令及調節農事糾紛」、「代理公庫及接受政府或公司團體之委託事項」、「經主管機關特准辦理之事項」等,農會必須配合政府,辦理法律所規定之業務,因此農會的定位也一直被外界所誤解,誤認農會是公家機關,農會的員工屬於公務人員。

  依照農會法第二條規定:「農會為法人。」在法律上因農會成立需要有會員加入,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准,以農民及農村之公益為目的,故宜視為公益社團法人,農會員工均屬勞工,並於民國一○四年開始納入勞基法。農會除執行會員自治性事務外,亦協助政府有關農政、農業推廣、農業教育等行政任務,所以與行政機關往來密切,並為執行政府所委派任務,農會組織除農會員工外,包括選任理監事、代表、小組長;架構在農會下有以成人為主的農事小組、產銷班,以農家婦女為主的家政班,以及為培養未來農業精英、以青少年為主的四健會,再加上農會正會員與贊助會員,組織人員龐大,遠遠超過一般團體,人脈寬廣深入基層,加上與農民血融於水的情感,造成每逢選舉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絕對不是農會成立的初衷。香腸伯賣香腸當然往人多地方擺攤,沙漠行走看見綠洲水池豈能不往下跳,「兵家相爭」是民主政治潮流自然演變的局勢。民主政治施行之初,選民或許不甚了解選賢與能之意,可能會受組織、團體所影響,但隨著民主果實成熟至今,選民自主性高,不再輕易受影響。農會因農民而生,以保障農民權益為宗旨,推廣農業為目標,外界應該正面來看待農會的功能與貢獻,不宜再將農會貼上「標籤」。

  農會是否存在派系?路人皆知!當今政壇有藍色、綠色,外加橘色、黃色、白色,混合起來七彩繽紛,相較之下農會所謂派系有如小巫見大巫。臺灣農會從民國三十八年體制確定後,即透過選舉產生農會組織成員,由正會員選出會員代表、農事小組長,再由會員代表選出理、監事,組成理、監事會為農會監督與管制機構,最後由理監事分別選出理事長(第一屆稱常務理事)、常務監事,過程類似「間接選舉」。理事長為農會法人代表,並由理事會聘任總幹事,做為農會業務之執行首長,負責處理農會各項業務,「權能區分」的制度與「內閣制」有異曲同工之處,整個運作過程與現行民主政治相似,說農會為臺灣民主先驅絕不為過。

  再看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共和、民主兩黨,彼此競爭、相互監督,稱為兩黨政治,民主政治的精神在於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傾聽少數聲音,一經當選執政後,不管黨派以國家利益為主,而執政的成果將直接影響下次選舉的結果。一個國家尚會分成兩大或數個黨派,人民團體內有不同聲音、不同看法,同理念的人形成一個小團體,不同理念的人為自己想法力爭到底,皆是人之常情。

  早期農業社會裡,農會業務尚屬單純,農會員工數也僅二、三十人,林金泗年輕剛進農會時,即屢見這些不同聲音的人,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擔任信用部主任後,列席理、監事會報告業務,親自領教開會時火爆的場面,林總幹事回憶說:「當時開理、監會,中午的便當,往往不是用來吃的。」激動慘烈的局面可想而知。當時他仔細觀察,造成開會時激烈火爆的主因在於農會「經營不善」,無法造福農民,讓不同陣營有藉口,在開會期間大肆抨擊。接任總幹事後,他無法逃避也無可避免,要面對反對陣營的干擾與糾葛,「錯綜複雜的派系問題」是他繼農會內部運作與業務推展後,所必須積極處理的問題。

  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大里農會第七屆總幹事林汝文先生於屆中因病提早退休,在眾多競爭者林金泗脫穎而出,臨危受命繼任第七屆總幹事,當時處境內憂外患,而他僅有一年時間,隔年就面臨第八屆農會改選。他深知要杜絕眾人之口,以及當時競爭者背後的勢力,他需要在短時間交出好成績給大家看,而在他推出「未彌補歷年累積虧損時,不發年終獎金」的政策後,剛開始受到一點阻力,爾後取得同仁認同「永續經營」的理念,在就任第一年即快速脫離虧損農會名稱,鼓舞農會同事的士氣,取得理監事的信任,得以順利連任第八屆總幹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