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春秋

發稿時間:2018/02/16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作者|黃崇凱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7/06/28

2017 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

評審推薦語/張亦絢(作家)

  精湛的技巧佐以豐沛的感情,《文藝春秋》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學,推出11場超乎想像的扮裝遊行。在最表面,有非常荒謬,但又入情入理的文學五四三,讀者可以如逛櫥窗般在文學史中瀟灑走一回,以最不枯燥的方式,熟悉台灣文學中的各色關鍵詞。若是有心探究到更深層,小說夾帶的尖銳問題,也呼之欲出。

  黃崇凱充份繼承了小說傳統中,將自由發揮到極致的可貴精神,並以非比尋常的開放與聯結敏感度,將深刻的思考,化為有血有肉、亦莊亦邪、妙不可言的小說事件。每個事件,不但大相逕庭,也提供令人津津有味的閱讀過程。虛構出的種種「相遇」,不只展現了文學藝術再續前緣、死而復生的詭異奇蹟,更為諸多無以名狀的知識,找出全新的承載形式。

  遠離中規中矩、絕不出錯的純正敘述,經常切入意義浮動的細節,創造出富有啟發性的拼貼排比,令過去許多難以歸隊的可能性,從孤魂野鬼一變為岸邊燈塔,使得我們對自我這艘海中船隻,產生前所未有的認知。

  時而去蕪存菁,時而買櫝還珠,苦心造詣的變化多端,帶來一本極能引發探索興趣,致力活化記憶、而非強加記憶的喚起之書。在有備而來的親密中,《文藝春秋》既是為心靈開疆闢土的小說,對於如何表現台灣史或小說藝術,更帶來發人深省的感動與示範。

        ——轉載自《Open Book閱讀誌》

文章節錄

《文藝春秋》

如何像王禎和一樣活著

  那原本只是課堂作業,老師要我們每人深入探究一個作家,我抽中了王禎和。看到他生年是兩百年前,死在一百五十年前,實在有夠麻煩,只好去問我們家生年最接近王禎和的阿公。伊是從地球來養老的,一百五十七歲,電光拉皮修復過,看上去年歲跟我差不多,時常穿著夏威夷花衫和短褲,成天讀冊,是那種真的整本有重量要翻頁的冊喔,全部攏是伊特地從地球運過來。伊是古早時代的業餘作家,只會用文字表達,不像現此時作家能編寫整個情境,讓讀者直接進入想像世界體驗作家寫出來的一切感覺。阿公有點不歡喜我們那樣看冊,伊說,看冊就是光讀文字就好,這樣才有想像空間,攏寫便便給人感受,一點意思都嘸。說歸說,伊從來不會叫我們不要讀電子冊,就是希望有機會可以跟伊借冊去讀,用最古老原始的方法讀冊。

  當我跟伊提到作業要做王禎和,伊好高興,親像我說要讀伊的小說。伊說,乖孫,你眼光不壞(伊不知這是抽籤的),王禎和很趣味,雖然是做功課,讀看覓應該會有收穫。伊邊說邊從書架上抓了好幾本珍本書給我,恁爸其實有點抖,全是一百幾十年前的骨董冊,要是有什麼閃失,破頁或摺到,恁爸就賠到脫褲囊也賠不起。阿公說,免驚啦,這攏是複製品,原版我也買不起,你拿去好好看,只有照古早方法看你才能體會王禎和的小說趣味在哪。我說,阿公你有所不知。其他同學的作業題目,很多都有大腦資料備份,他們有什麼問題只要問作家本人就解決了,哪有像我這麼工夫,還得讀冊,再還原時空背景,我嘸是只有這科要顧。阿公嘆了口氣,孫仔,我也算寫字的,我跟你說,大部分的問題去問作家本人也是嘸任何答案的,又嘸是自動販賣機。而且,嘸是啥人的阿公寫過字的囁,你比別人方便多了,有什麼問題就來問我,先讀過這幾本再來討論。伊抓了王禎和的書推給我。

  阿公真是不瞭解。我的地球史和地理都不太好,怎麼有辦法理解一個兩百年前的臺灣古人,寫的還很多是伊小時候的風土故事,連阿公都沒經歷過,也只能猜個大概。結果一翻開那本《嫁粧一牛車》,第一頁寫著「生命裏總也有甚至修伯特都會無聲以對底時候……」真令我無言以對。

  對咱這代人來說,受限於身體適應的重力,幾乎是不可能親自回到地球實地考察作家生活過的所在。咱至多就是遠端操控,租一具身軀,在地球趴趴走四界看。火星到地球的距離在5470萬公里與4億公里之間,傳訊至少要二十分鐘,操作的時差很麻煩。我學到的歷史說,二○三五年是人類第一次踏上火星土地的起點,經過幾十年的探勘、開發、建設,人類才慢慢在這裡待下來。最早留下的那代人,來自地球各地,他們來尋求新的機會和生存空間,漸漸也把火星當成家了。他們在這裡工作、生活、繁衍後代,移民陸續加入,百多年來突破了五十萬人口。日子雖然比起一百年前好過,許多生存資源仍然缺乏,除了持續進行火星地球化的計畫工程,還得靠補給船、轉運站和月球定期支援。人類正在航向無垠的宇宙,咱這裡就是前線基地。

  火星認同始終是麻煩事。像我阿公那輩人最老番顛,伊們來到火星卻老是在講地球哪裡好、呼吸比較自由,既然那麼愛地球,怎麼不留在家鄉,只會在我們耳孔唱拉力歐(radio),唱的比說的好聽啦。每遍阿公看到我食列印的水果,伊就搖頭說,可憐,沒食過真正的芭樂蓮霧。可是我食的明明就是仿真水果,口感和營養成分攏跟地球原版的芭樂蓮霧同款啊。阿公也嫌平素生活有太多限制太閉鎖,住在玻璃罩裡,不能想出門就出門,要先換上調整氣壓和防輻射的太空衫,常說可惜我生在這裡,大概很難跟他回地球看看了。我不是很能體會伊的心情。這裡就是我的家園,從小到大在這裡成長,沒覺得哪裡不方便,而且資源稀少才能更準確運用,從前地球低科技時期那款大量浪費能源、製造污染,反倒麻煩。一方水土飼一方人的道理,阿公也不是想不通,大概就是還在適應新生活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