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資本主義

發稿時間:2018/04/13
大數據資本主義
大數據資本主義
作者|麥爾荀伯格、蘭姆格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27

  本書為全球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里程碑新作 ,這次他從大數據進一步剖析,談到能全面刷新金融與消費市場生態的富數據。當資料革命結合機器學習與先進演算法,現金的功能與地位已被徹底取代。麥爾荀伯格以具體的例證、深刻的思索,鞭策我們思考商業模式的無限可能,重寫金流、物流與人流的遊戲規則!

文章節錄

《大數據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退位,重新定義市場、企業、金錢、銀行、工作與社會正義》

銀行這樣因應挑戰,行得通嗎?

  另一方面,對於銀行和傳統金融中介機構來說,金錢的重要性下降,將會造成頗複雜的挑戰。到目前為止,這些機構主要有兩種回應策略:第一種是降低成本,主要是透過自動化;第二種是重新定位,讓自己成為富數據市場的資訊中介機構。

  降低成本的第一步,就是從實體基礎設施走向數位。隨著愈來愈多客戶使用網路銀行和行動銀行,銀行不再需要雇用許多行員,也無須設置遍及各地的分行。第二步則是要降低每次交易的成本,包括投資管理、貸款、支付業務的交易成本。正如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這間低成本理財公司在1970 和1980 年代所示,如果交易成本夠低,就算降低手續費,仍然可以賺錢。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銀行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像嘉信理財這種企業,而是新一代的新創企業,會積極運用數位科技從資料中取得新觀點,並以最低價格提供服務。位於矽谷的證券商羅賓漢市場(Robinhood Markets)公司,透過將高頻交易科技應用於傳統股票市場,為一百多萬客戶提供「零佣金」買賣美國證交所股票的服務。這件事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今日的電子交易實際成本非常低廉。羅賓漢市場沒有任何昂貴的實體基礎設施(例如店面或大型客服單位),營運依靠的就是那些已存入、但尚未投資的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所以,銀行再怎麼降低成本,也很難和免費服務競爭。

  支付方案也正出現類似的狀況。在這個領域,已站穩腳步的業者例如PayPal、Apple Pay、中國的微信(WeChat),再加上Stripe、Square 這樣的行動支付新創公司,正把傳統銀行打得落花流水。此外,這些企業會先取得全部具有價值的交易資料,接著只會把轉帳真正所需的最少資料,傳送給銀行。在支付業務中,我們看到手機發展史重演:過去,電信業者能夠看到所有的用戶流量資料,但他們卻幾乎什麼都沒做;時至今日,電信業者已經無法(或不被允許)窺探用戶的流量資料,而這些資料流所產生的一切價值,都到了別人手中。

  一些金融科技新創企業,如英國的Coconut 或芬蘭的Holvi,則不但收費較低,還能提供創新的附加服務。他們各自瞄準自己的利基市場(Coconut 針對自由業者,Holvi 則針對小型企業),提供高度客製化的支付服務和銀行帳戶。舉例來說,Coconut 讓客戶可在收款或付款的時候迅速(重新)計算稅額,預留稅金。Holvi則提供免費的整合發票和簿記服務。

一些銀行也試著進一步推動降低成本及自動化,做法則是與開發替代性支付系統的公司合作、或投資這類型公司。在金融領域,比特幣(以及其背後的科技「區塊鍊」)雖然引起恐慌,但也給銀行業帶來救命的希望;只是目前還不清楚究竟該怎麼救。有些銀行提倡運用分散式科技(例如區塊鍊)來存取帳務資料和執行轉帳功能,但它們可能尚未完全明白,正是這些科技讓銀行所提供的集中式服務,變得不再受到需要。

  整體來說,降低成本可能聽起來是個好點子,但不管是銀行業或其他產業,想降低成本都仍然受到內部組織架構的限制,而且各家銀行也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雖然降低成本在短期內可能有助於銀行業,但就長遠來看,就像只是在鐵達尼號的甲板上重新安排座位,效果不大。

資訊也具有價值功能

  單單只想著應付金錢成本的問題,其實是忽略了「金錢將失去資訊功能」這個嚴酷情勢。隨著市場走向富數據,多數的資訊流不再需要以金錢來推動。任何的數位貨幣、甚至是最先進的區塊鍊科技,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件事。就本質而言,這些方案要解決的就不是這個問題。

  然而,就算只是想繼續扮演交易的媒介,金錢或許也不再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如果市場上充滿了能夠促進交易的資訊,資訊本身也會開始具有價值。每次有人使用資訊,都會形成某種見解、也讓市場運作得更順利。這樣的市場資訊會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嘉惠單一的市場參與者,更有利於整體市場。

  只要應用範圍夠廣、價值高到足以讓大量的市場參與者想擁有這種資訊,交易的成本也夠低,未來的某些交易就可能會是以資訊而非金錢來支付。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是目前的現況了:每次使用谷歌搜尋、或是登入臉書,我們之所以容忍廣告,就等於是一種使用服務的代價。事實上,如果不是這數十億用戶「付出」個人資料來換取服務,谷歌和臉書不可能有辦法成為現在的樣子。同樣的,已有愈來愈多案例是企業與外部服務產業合作,讓外部業者為企業完成資料分析;而企業付出的代價其實就是這批資料,允許外部業者未來將資料挪作他用。

  這並不是金錢的末日,畢竟資料做為交易媒介有一大缺點:比較像是過去用來交易的鹽或金幣,由於資料本身就具有價值,因此要做為市場交易潤滑劑的時候,會更複雜。所以,金錢仍然會是重要的交易輔助工具,各國央行也仍然需要繼續管理貨幣供給。

  金錢角色的改變不會是一夜之間,但我們可以看出,就算只是金錢的那些非屬於資訊的功能,也不見得完全不受影響。如果總體上金錢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那麼不論是想降低成本的策略、或是繼續依靠金錢做為市場重要潤滑劑的策略,都可能是短中期有效、但長期效果差強人意。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