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種田

發稿時間:2018/04/13
回家種田
回家種田
作者|劉崇鳳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8/02/24

  作者劉崇鳳旅居花東八年,家鄉高雄美濃土地卻總是時不時叫喚著她。久而久之,那股聲音成為一種引領、一種傳喚,硬著頭皮也得回去。劉崇鳳透過書寫,鋪展出台灣興起青年返鄉與小農耕作風潮背後,返鄉者所面對的現實情境與挑戰。在舊菸樓寫字跳舞,在禾埕喝茶做瑜伽,她也以一個新世代女子、一個妻、一個女兒、一個孫女的眼光,看望家鄉那綿延了好幾代的風景。

文章節錄

《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

黑夜

飽蹲在後院角落,鋤頭用力敲著泥土地:「種什麼都失敗、種什麼都失敗!」像個生氣的孩子在洩憤。

  我只是靜靜看著他,知道他無法再壓抑。鋤頭敲打的瞬間濺起些許泥土,泥土落地,什麼也沒改變。多懷念秋高氣爽的穩定天氣,卻是連日的雨。菜苗不是泡水就是被蝸牛吃掉,依然什麼都種不起來。

  我很想跟他大喊「不要這樣!」這不是土地的錯,卻喊不出聲。因為農夫盡力了,他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但天氣一年比一年更奇怪,他只能不停播種、育苗、努力照顧、面對死亡;購苗、種下去、努力照顧、面對死亡……如此周而復始,再努力也無語問蒼天。鋤頭在農夫手中曾經是劍,如今卻像燙手山芋,拿也不是,丟也不是。

  秋天是美濃最豐美的時節,島嶼之南有金秋,不在紅葉,而是穩定舒適的暖陽照大地,這是農民大展身手的時刻,田就是他們的畫布,盡情揮灑。近幾年,美濃經濟作物大興,白玉蘿蔔、澄蜜香小番茄成為在地農特產,是秋冬的穩定天候能栽培的作物。但飽是奇怪的年輕人,不追潮流也不信邪,當人人都說夏天太熱不種稻,秋收又可能遇颱,飽不為所動,在農閒的盛夏插秧種二期稻,每天辛勤巡田水,睡前會開心地湊到我耳邊,神秘低語:「我覺得這期稻長得比春天的還好!」說的時候帶著一些驕傲。

  我們沒料到,這一年秋收,會這麼辛苦。

  我在廚房切菜,窗外梅姬颱風呼呼呼地亂吼,我專心切菜,風雨愈狂,我愈專注,一次比一次切得更認真。

  生活在一座亞熱帶島嶼上,每年夏天總會歷經颱風。島民早已習慣,颱風像密碼一樣嵌進了我們的身體裡,面對颱風,我們見怪不怪。但每一年,還是免不了為電視上的災民悲憫怨嘆一番。反覆輪迴,不曾止息。

  只是心疼田裡的稻子,我聽著梅姬狂吼,知道田裡的稻子們將不敵這風勢。切著菜,我只想做好今天這頓午餐、下一頓晚餐。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電、什麼時候會淹水。切菜告一個段落,想開窗探看後院剛栽下去的香草苗,我甚至不敢看。外頭狂風暴雨,飽心情沉重,前兩周剛過一個莫蘭蒂颱風,家裡頭一直瀰漫著一股哀戚的氛圍,此時飆漲到最高點。

  我只能好好準備一頓正餐,切了很多老薑準備炒地瓜葉,加點大姑做的鳳梨果醬,還有甲仙小林媽媽們釀造的薑黃醋。颱風前在鎮上跟阿姨買了她媳婦做的豆腐,佐紅蘿蔔和洋蔥,淋醬油紅燒。飽用阿姨做的味增蒸了母親買的魚──他曾說過想用自己種的黃豆跟阿姨學做味增,卻一直苦無機會。

  一期稻最後一袋自留米即將用罄,我們一直以為會有二期。因為,下、週、就、要、割、稻、了。還等著曬穀呢。

  我知道田裡那些垂下稻穗的美麗孕婦們將一一倒下,夾帶著另外一個訊息:同時將出現更多受災的農林漁牧業的盟友。從事一級產業,與大自然共生存,你才知道自己的平凡與渺小。所以我安靜專注地備料,好好珍惜這餐飯,聽風聲狂猛拍打著窗。

  是夜,風狂雨驟,夜半我甦醒,梅姬颱風走得好慢。整夜整夜,天空不停倒水下來,那水啊,一大盆一大盆,像有大量的情緒要長長宣洩一般。我在黑夜裡睜著眼睛,我聽見天公伯在大哭,像有什麼巨大不可言的悲傷,哭了很久很久,卻沒人聽到。怎麼了?怎麼會這樣呢?哭得我六神無主、心慌意亂,知道會淹水,會有土石流……山會不會崩?那些山區人家怎麼辦?我在黑夜裡睜大雙眼,想起八八風災──糟糕,島嶼的森林流水一定受傷慘重。翻身抱了飽,不知為何莫名清醒:「稻子沒了!」如宣告流產。我知道我們的稻子不過千萬分之一,尚有更大來不及知曉的災情,覺得人類好渺小、好渺小。

  那是一種深刻的恐懼,人對應自然須「順勢收受」,這是不得不的學習。一夜睡不安穩,早上醒來,開窗探頭看一眼大院,院子前的雞蛋花被風吹斷了,風雨中有些淒涼。我坐在床側,傳LINE與父親母親說:「請不要因為這樣就叫我們別再繼續種。」還沒去看田,我已經先打預防針。

  就是因為直接接觸土地與天空,我們才能從一次次的陣痛中,更了解環境的重要性,更清楚走下去得要多大的決心。是的,這決定掀動了一個家,父母親也因孩子從事一級產業,心情開始跟著土地的變化上下起伏,而緊張、而焦慮,因為電視上受災的農民,就可能是自己的孩子、的土地,距離感大有不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