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退潮

發稿時間:2018/04/27
大退潮
大退潮
作者|史帝芬‧金恩
譯者|吳煒聲
出版社|寶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3/02

  史帝芬於本書中,以世界版圖的視野、歷史與經貿發展,分析全球化對人類的影響。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全球化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浪潮,曾經各國皆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現在各地卻冒出抗拒全球化的呼聲。他融合歷史與時事,提出對全球化獨特的見解,是經歷全球化世代的我們,一本絕不容錯過的全球化聖經。

文章節錄

《大退潮:全球化的終結與歷史的回歸》

促成二十一世紀遷徙的媒介

  我們知道人口會有消長,但這不足以說明大批人口將四處遷徙。人們要遷移,必須有催化劑。二十一世紀時至少有三個刺激媒介:貧窮國家提升了生活水準;在政府和機構失能或失敗國家,戰亂或紛爭頻傳;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對各國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

  再舉奈及利亞為例。該國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人均所得急遽下降:從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七年,生活水準每年平均下降百分之六,造成哀鴻遍野。奈及利亞是主要的產油國,一九八○年代初期石油價格暴跌重創了該國。此後,奈及利亞的生活水準從極低的水平逐步上升,部分原因是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和巨額的債務豁免。從一九八七年到二○一五年,該國人均所得的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七,奈及利亞國民平均收入大約翻了一倍:從不到三千美元提升到大約五千七百美元。生活水準的平穩上升與淨移民的增加有關:一九九○年的淨移民為九萬一千人,二○一五年則上升到三十萬。20如果奈及利亞的人均所得持續增長(這個「如果」是基於極為不確定的前提,因為石油價格可能大幅波動,而且奈及利亞的財富分配會如何,也在未定之天),從十九世紀的移民模式便可約略推斷,奈及利亞人會逐漸前往世界各地開拓人生。例如,在二○一五年時,義大利的人均所得約為三萬五千美元。對於負擔得起移民花費(或者準備好冒險)的奈及利亞人而言,移民提供了很大的誘因。

  其次,讓我們討論國際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 Peace)的「二○一五年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 2015)。21人們經常從飽受戰爭蹂躪與爆發衝突的國家向外移民。「經濟與和平研究所」指出,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是二○一五年最不平和的國家:在當年向歐盟申請庇護的民眾之中,多數移民來自於這三個國家。巴基斯坦非常動盪不安,該國不少民眾也在申請移民庇護。被列為動盪的國家還包括六個非洲國家:南蘇丹、中非共和國、索馬利亞、蘇丹與剛果,當然還有奈及利亞。

  在這些國家之中,某些國家極為貧窮:中非共和國和剛果的二○一五年年度人均所得介於六百美元到七百美元。這兩國國民的收入實在太少,難怪無法移民到別處。然而,奈及利亞的情況迥異於此:只要有心,某些百姓是有能力移民的。

  從二○○○年以來,一波接一波的嚴重內亂重擊了奈及利亞。該國會發生內亂,部份原因是北部以穆斯林為主的州在二○○○年採行伊斯蘭律法(Sharia law),與南方以基督徒為主的州日益紛爭:二○○二年二月,豪沙族(Hausa)穆斯林與優羅巴(Yoruba)基督徒爆發衝突,一百位民眾在拉哥斯(Lagos)慘遭殺害;二○○二年十一月,民眾抗議將在卡杜納(Kaduna)舉辦的「世界小姐」(Miss World)競賽,結果造成二百多人死亡(該項競賽最終移到英國舉辦)(譯注:某篇報紙刊文,指出先知穆罕默德如果復活,應當想娶世界小姐的參賽者。這番言論被視為污衊先知,最終引起民眾暴動)。這些衝突乃是後續教派暴力的開端:二○○四年五月,基督徒殺死了二百多位穆斯林;當年,奈及利亞軍隊也隨後在哈刻特港(Port Harcourt)殺了五百位示威抗議者。二○○六年,有人攻擊該國油管,綁架外國石油工人。二○○九年,激進的伊斯蘭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興起,即便血流成河也要在奈及利亞全境實施伊斯蘭律法。22萬一暴力情勢繼續升高(幸運的話,二○一五年和平民主過渡之後,發生暴動的風險可能會比以前減少),奈及利亞可能會變成非洲的敘利亞。在這種情況下,敘利亞的難民危機可能只是新一波大規模移民時代的次要事件(情況似乎確實如此)。

  最終,促使非洲人移民的因素將包括人口增長、人均所得微幅成長、非洲與其他地區的交通聯繫有所改善,以及偶爾爆發的種族和宗教暴力:十九世紀末期,南歐與東歐出現了這些情況,當地人民才會向外移民。撒哈拉沙漠以南六個「最不和平」國家的總人口數在二○一五年為三億二千七百萬,相較之下,敘利亞爆發內戰之前,人口只有二千二百萬。根據聯合國的推算,這些非洲國家的總人口數將在二○五○年達到七億四千一百萬,二一○○年時則會飆升到十四億。萬一這些國家的百姓都負擔得起移民費用並且也想移民,他們肯定會移民:他們將不再被出生地捆綁,忍受國內的經濟困頓與政治不安。

  第三點,身不逢「地」的案例將益發反映出環境變化。氣候變遷的科學很難提出正確的預估情形,卻能獲得大概的結論。冰川融化之後,將會衝擊華北、印度次大陸與南美洲安地斯山國家。亞洲多數地區將面臨作物日漸歉收的困境。孟加拉和越南面積不大,卻會因海平面上升而遭殃。此外,海平面上升也會衝擊主要的沿岸城市,包括東京、上海、香港、孟買、加爾各答、喀拉蚩、聖彼得堡、紐約與倫敦。隨著氣候日漸暖化,西非瘧疾肆虐的問題將會減緩,但是東非與南非又將飽受瘧疾危害。南歐、非洲與中東將會更常短缺水資源,而東南亞卻可能得頻繁應付水災。氣候變遷將逐漸引爆各種問題,可能會出現愈來愈多的「環境難民」(environmental refugee)。這些人為了求生存,將不惜代價移居他處。

  很難估計環境難民的人數,要推估他們會逃往何處更加困難。他們會遷移到本國家的其他地區,還是會被迫居住於所謂的「邊際土地」(marginal land,譯注:耕作地與非耕作地之界限。民眾住在這種地區會進一步破壞環境)?或者,這些環境難民會遷徙到已開發國家,因為這些國家會比其他較貧窮地區更免於遭受氣候變遷的衝擊?無論環境難民何去何從,人數可能非常驚人。有人估計,到了二十一世紀中期,僅僅礙於環境變遷而遷移的人口可能達到二億人。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