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巷框

發稿時間:2018/05/25
台南巷框
台南巷框
作者|1/2藝術蝦(林致維)
出版社|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04

  介紹台南的書很多,但結合追憶文學大師的生平、水彩畫作與文字的內容卻是首見。1/2藝術蝦在這本新書中,向他景仰的已故文學家葉石濤致敬。他穿梭於葉石濤生活過的台南巷弄之間,用畫筆與文字記錄了作家精彩的一生,以及自己多年居住在台南,對於台南街景新舊更迭的感觸。

文章節錄

《台南巷框:遇見文學大師葉石濤的時光散步》

【卷二】赤崁樓西

【昔】初戀的故事

  「太平洋戰爭末期中,日本軍閥兵力缺乏,許多日本人都被徵當兵去了,所以們留下的職位空缺相當多。在地方基層政府機關或金融機構要謀得一份餬口的工作並不困難。特別是國民學校裡正鬧教員荒。我喜歡讀書,又討厭跟陌生人接觸,對金錢的來往此類營生更深惡痛絕,所以再三考慮之後決定去當國民學校的『助教』。」-葉石濤 ﹤巧克力與玫瑰花﹥

  十九歲的葉石濤結束了在「文藝台灣社」為期一年多的工作後,返回府城故鄉,在任職於教育局「訓導」的堂兄推薦下受聘到寶國民學校(今立人國小﹚擔任助教。助教不算是正式的教員, 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代課老師,但薪水福利相當不錯,跟那時的白領受薪階級相比毫不遜色,老師的身分又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讓青年葉石濤過了一段小知識分子的愜意時光。小學教員單純的生活讓葉石濤可以在閒暇之餘安心讀書寫作,再加上他也不喜歡在工作上一直接觸陌生人,所以找工作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他沒想到就此當了一輩子的小學老師。

  由寶國民學校散步回家,米街(今新美街北段﹚是他每天生活的必經之路,也就自然而然地與這條街道建立起深厚的關係。「石舂臼」就座落在米街旁廣安宮的廟口,舉凡台南常見的點心,如米糕、魚丸湯、炒鱔魚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在葉石濤許多以米街為主要場景的短篇小說裡,點心攤聚落石舂臼總是故事發生的現場。與庶民文化的結合,也為他的小說在讀者間帶來共鳴。

  在眾多與米街有關的小說中,〈巧克力與玫瑰花〉讓我印象深刻,這是篇以第一人稱寫成的自傳小說,改編自葉石濤當年在寶國民學校的初戀往事。

導讀:﹤巧克力與玫瑰花﹥

  小說以米街做為開端。

  葉石濤先回顧了青春時代印象中的米街面貌。他敘述那時的米街是條寬度不過三、四公尺的老街,雖然號稱米街,但米店反而不多,老街兩側盡是一些販賣五花八門商品的老店舖,其中賣香燭冥紙之類的店舖特別多。當年的米街或許就類似現在各大觀光區裡人來人往的商店街吧!

  經過熱鬧的米街,拿到「助教」派令的葉石濤來到了位在大銃街的寶國民學校。剛到寶國民學校報到的葉石濤是個十足的叛逆份子。不似服膺戰時體制的青年剃成光頭、身穿類似軍服的卡其色「國民服」,他反其道而行地留了一頭西洋髮型,又在報到前訂做了一身鵝黃色麻布西裝, 站在眾人中顯得相當突出。

  這樣的舉動除了讓他時常被日本校長叫去校長室關切外,還在學生之中贏得一個新的綽號,「high collar 先生」,也就是時髦老師的意思。對照後來內斂刻苦的中年人形象,年輕的葉石濤是個充滿浪漫情懷的青年,在遇到白色恐怖之前,他的人生相當順遂,甚至有點春風得意的味道。他在學校遇見一位新來的女助教,並為之著迷。這位女老師講得一口優雅的「奈良腔」日語,動作舉止也有日本女性的拘束謹慎,讓他一開始以為這位女助教是日本人,年輕的葉石濤如此描述對這位女助教的第一印象:

  她的臉淺黑,特別是那挺拔的鼻子,令人憶起了愛琴海希臘民族的古典性秀美。她真的是難得一見的美女,她纖細的肢體洋溢著羚羊般活潑的氣息。

  在米街的石舂臼,葉石濤又巧遇了這位女助教,才知道她是道地的府城人,本名叫謝秀琴, 是牙科醫生的女兒,自幼留學日本奈良,才說得一口好聽的奈良話。謝秀琴就住在米街的一棟二樓洋房裡,大概是這個原因,讓她碰到了在這裡幫阿母買芒果的葉石濤。

  得知謝秀琴原來是台灣人後,葉石濤對謝秀琴的思慕越來越深,他展開了追求攻勢,也時常找機會到米街謝秀琴家的洋樓外徘徊,看看是否能夠再巧遇對方。

  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浪漫本性的葉石濤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盒巧克力與一束黃色的玫瑰花, 在放學後空無一人的教室裡交給了謝秀琴。結局並非如他想像中順利,謝秀琴堅定地拒絕了這份告白,因為她的父親早已將她許配給總督府的一位年輕日本官吏,年後就要出嫁了。不論她再怎麼抗拒,仍舊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拿著巧克力與玫瑰花的葉石濤傷心欲絕地離開了教室。後來謝秀琴在同年十二月辭職,離開了寶國民學校,這段初戀也無疾而終。他們之間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聯繫。

  沒有結果的初戀總會在我們的心裡留下深刻的遺憾,或許這就是初戀讓人難以忘懷的原因吧!

  最後,關於〈巧克力與玫瑰花〉還有個有趣的插曲,年輕的葉石濤在謝秀琴家的院子看到了一隻豢養在狗籠的黑豬,散發惡臭的黑豬與美麗的洋樓間產生了強烈的違和感,經朋友說明,他才知道這隻黑豬是謝秀琴的父親為了婚禮的「大餐」而準備的。多年後,中年的葉石濤將這段記憶作為素材,寫進了代表作〈葫蘆巷春夢〉裡,成為黑色喜劇的一部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