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套書)

發稿時間:2010/09/25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套書)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套書)
作者|楊照
出版社|本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8/24

  台灣社會近年予人紛亂的印象,與整個社會從電視節目到幾乎每個人都在談政治有關。在泛政治化的氛圍當中,人們須具備的素養和價值觀是什麼?許多人覺得無所適從。《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兩本合成的套書正好以理解政治和面對未來的一百個關鍵字,提醒台灣社會需重視的一些課題、須釐清的一些觀念和公民素養。

  作者楊照以其歷史學養和文學訓練作觀察,發現台灣社會上很多事情不問是非,到處是意識形態作祟、主導的鬥爭,在得來不易的民主政治發展過程,政治變成口水化、娛樂化,隨便就有因衝動洩恨、解悶而不負責任的言行,價值觀常被扭曲,若想超越、看到事情真相,就要有正直原則,否則仍將混亂不堪。

  書中一百個關鍵字正是台灣當下從政治倫理、社會倫理、基本價值觀到面對未來最需重建的課題。例如,仇恨、和解、政治信仰等理解政治的五十個關鍵字,可讓大家重建良好的政治態度,不再只是藍綠對立與口水戰,另有多元、冒險、海洋、慈悲等五十個關鍵字,提醒台灣面對未來要激發社會活力與競爭力,具標竿作用。

  作者將一百個關鍵字的觀念統合起來,讓大家了解這些環節在社會發展過程非常重要,必須要有正確觀念與正面態度,才能帶領整個社會邁向未來,尤其在複雜多元的社會中,更要大家有正直個性,對事物有正確認識,才能讓社會不斷往善的方向發展,以這樣的主題做書名,對於接受太多龐雜資訊的台灣年輕人來說,更是醍醐灌頂。

文章節錄

關鍵字01 愛國

一定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

  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早餐吃了幾條培根。那幾條培根意義重大,倒不是培根本身有多特別多好吃,而是這一天是星期五,羅馬教廷規定天主教徒不准在耶穌基督受難的星期五吃肉,甘迺迪是天主教徒,他在星期五吃肉,卻沒有違背教廷的規定。

  因為教宗保祿二十三世特准天主教徒在這一天吃肉,理由是:約翰.甘迺迪要在這一天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選上總統的天主教徒。

  波士頓的樞機主教卡辛負責監誓。他致詞時發現講台後面冒出細細的一縷輕煙,他以為那是意圖謀殺甘迺迪的炸彈被點燃引信了,當下決定拖長致詞,延遲甘迺迪上台時間,寧可讓炸彈炸死自己。

  還好沒有炸彈爆炸,只是電線走火的小意外,當然卡辛主教也沒有成為替甘迺迪而死的烈士,只是讓在場很多人嫌他不識大體,又臭又長講了一大堆而已。甘迺迪終於上台了,宣誓、就職,接著發表了他的就職演說。

  甘迺迪的演說,是歷史上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中第四短的,一共只有五十二個句子,不到一千四百字。不過沒多久,這篇演說就凌駕許多篇幅比較長的前輩,躍升為最有名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

  尤其是演說辭裡的一句話,不只在美國人人朗朗上口,其影響力還從美國蔓延出來,全世界大部分人口透過各種不同翻譯版本,讀過或聽過這句話。

美國愛國主義的最高潮

  「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就是這句話,象徵了美國愛國主義的最高潮,記錄了有那麼一段時間,短暫的甘迺迪執政時期,美國人心甘情願團結在國家旗幟下,為自己能身為美國一分子、對美國做出貢獻,感到高興且自豪。

  這句話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有其特殊歷史背景條件。仔細看一下甘迺迪演說辭當中其他五十一個句子,他在裡面用了三次「自由」、十一次「新」、四次「世代」、三次「革命」、各種不同形式提到「世界」一共十四次。整篇講稿只有一千四百字,也就是平均每一百個字中,就要講一次「世界」。

  相對地,一千四百字中,對美國內政幾乎完全沒有著墨,有人仔細算過真正講美國國內情況的,總共只有兩個字。藏在一個宣示將堅決維護「國內及世界人權」的句子裡。「國內」(at home)終於出現了,但還是和「世界」一起並列的。

  這是一篇從頭到尾講國際局勢的演說,因為那是冷戰的高峰時期,美國人最關心的,是和蘇聯之間的對抗與競爭;美國人最恐懼的,是蘇聯的侵略野心和蘇聯為數龐大的核子彈頭。

  在「別問國家」那個句子之前,甘迺迪講的是:「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少數幾個世代被賦予了在最高度危險情況下衛護自由的角色──我樂於接受這個角色。」從這樣的上下文一路讀來,我們明白了,甘迺迪給予美國人的,是一種面對恐懼、克服恐懼的勇氣,將冷戰視為衛護自由的「聖戰」,視為某種天啟天授的責任,而且指出來勇氣的來源──大家團結、無私地以國家為單位來奮鬥,就能有勇氣,就能承擔責任、克服困難。

  難怪教宗要為了他就職特准天主教徒吃肉。至少在演說辭中顯現的,甘迺迪是個有信仰的人,而且他有很大的本事將信仰傳遞、感染給眾多的人。

  這樣一句話,在美國以外的地方,也很受歡迎。連最強調民主自由的美國,都強調國家團結、國家認同的重要性,哪一個國家的領袖不逮住機會拿來對自己的國民大加宣傳,加強大家為國家服務的熱情,同時降低對國家,尤其是對政府的抱怨呢?

對國家的工具性理解

  不過,美國人高興、自豪認同國家的時期很短暫,很快就結束了。一九六三年十一月,甘迺迪總統遇刺,大大震撼了美國人;更重要的,美國出兵越南,越戰不只帶來慘重傷亡,而且愈打愈不知其所以然,為了越戰,美國社會被嚴重撕裂了,支持越戰的人和反對越戰的人,無論如何不可能再團結在一個「國家」裡了。

  弔詭的是,這樣的巨大逆轉變化,沒有讓甘迺迪的就職演說被「拋入歷史的垃圾桶裡」,反而更加強了其長期烙刻入美國人記憶的力量。那是一段難得「天真時光」的紀念遺物,美國人,而且是大多數的美國人都還相信國家,相信可以拋開自己的私心奉獻國家,「問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看起來不只在美國,而是全世界(或許北韓除外)的人都不可能再重返那樣的「天真時光」了。過去十年內,美國新保守主義得勢,然而新保守主義創造了美國單邊主義的新霸權,他們對外的宣傳中,基督教、上帝、傳統家庭價值、反恐怖主義、文明衝突等觀念的重要性,都高於美國國家主義。更不必提小布希及新保守主義在美國,一直受到自由主義的強烈質疑、反抗,終於導致二○○八年麥肯大敗,民主黨提名的歐巴馬贏得大選。

  歐洲、日本、拉丁美洲、甚至在中國,今天或許還有可能叫大家「問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卻不可能要他們「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了。將近五十年間,國家的意識其實悄悄地,但明確挪移變化了。以國家作為信仰對象,相信人應該犧牲自我利益,屈從於國家需要之下,這種想法愈來愈難以被接受了。

  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普遍對國家的一種工具性理解。國家提供許多一般人自己無法個別取得的方便、好處,因而我們需要國家;但倒過來,國家也應該以提供這些方便、好處,作為其存在的價值以及與國民發生關係的基礎。

  我們當然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因為惟有弄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才有辦法下定決心,相應於國家為我所做、所提供的服務,我能為國家做什麼,我又願意為國家做什麼。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