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比症候群

發稿時間:2010/10/02
巴托比症候群
巴托比症候群
作者|安立奎.維拉馬塔斯
譯者|蔡琬梅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0/09/03

  許多作家在人生的最高峰突然封筆,西班牙小說家安立奎‧維拉馬塔斯在代表作《巴托比症候群》中,以小說的文體探討創作這件事情,尤其議論作家寫作到一個程度無法再寫作,即文學創作遇到瓶頸時,不是不寫,而是寫不出來,所以放棄,就是一些作家突然封筆的最大原因。

  這本小說被稱為西班牙語文小說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書名的巴托比,是人名,象徵一種病毒,瀰漫在文學世界裡,讓作家無法下筆,好似中了病毒,使得作家寫不出來的著作有很多,小說中也寫了很多作家的著作與生平故事,好像文學掌故拼貼與創作百科全書,探討創作的奧妙與靈感的來源以及寫作的盡頭在那裡。

  作者認為,創作好似致命的吸引力,讓這麼多作家投入其中,最後仍然掉入陷阱,無法跳脫這一文字迷宮。書中用了很多象徵和比喻,形容作家最後好像反而被文字主宰,寫的愈好,知道愈多,文字的迷宮愈大,也愈不敢下筆,最後形成創作的悲劇宿命。在融合知識性與故事性的閱讀中,讓讀者更了解創作這件事。

  其實,不少作家也運用典故與議論方式寫小說,如波赫士、卡爾維諾、安伯托‧艾可,都是同一風格的作家。這種類似後現代主義的非傳統寫實主義小說,往往旁徵博引歷史掌故與知識系統,卻用小說筆法,令讀者對文學史著作不覺生澀枯燥。本書也批判現代小說創作到後來也沒什麼創意,寫不出新意,不知讀者同意否!

文章節錄

《巴托比症候群 Bartleby y compa》

  關於女人,我向來沒什麼好運氣;而對於疼痛不已的駝背問題,我也總是逆來順受,不怎麼抱怨。我最親近的家人全都過世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可憐兮兮地在一間討人厭的公司上班。除了這些,我還稱得上幸福吧。而今天,西元一九九九年七月八日,我則是感到無比幸福,因為我開始寫下這本日記,一本同時也是筆記的日記。

  在每一頁日記的頁腳,都有我對於某段文字的註解,評論一些尚未問世,或者永遠不會問世的文本。透過這些頁腳的評論,我希望證明:自己有能力追蹤、剖析那些巴托比作家的特質。

  二十五年前,當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曾經出版過一本短篇小說,探討不可能的愛情,之後,因為一次創傷,我再也不曾提筆寫作了(至於這個創傷是什麼,請容我往後再詳細解釋)。當時,我是以非常極端的態度完全拒絕再寫作,我開始變成了一名「巴托比」。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於所謂「巴托比作家」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我們都認識巴托比,他們是一群打從心底否定這個世界的人。「巴托比」這個名字,來自赫曼.梅爾維爾 筆下一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職員。故事裡,從來沒人見過巴托比先生閱讀,連報紙也沒有。他總是站在透著蒼白光線的窗邊向外看,凝視許久。他背後立著一扇屏風,更後面則是華爾街的一堵紅磚牆。他從來不喝啤酒、不喝茶,連咖啡或其他飲料也不喝。他甚至住在辦公室裡,哪兒也不去,連星期天也不例外。他從來不曾談論自己的事,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是誰?來自哪裡?或有沒有親人?每當有人問起他在哪裡出生,請他聊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或者交代他去做一項工作,他總是這麼回答:

「我恕難從命。」

  在文學世界裡,我追蹤這種難以分類的「巴托比症候」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了。我研究病症本身,也研究當代文學的弊端。那是一種本能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受到「無」所吸引的一種莫名情緒,讓某些作家就是無法寫出東西來,即使是那些對於文學創作抱持嚴謹態度的作家亦然,或許就是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反而使得他們無法真正提筆寫作。有些作家則是在完成一兩本書之後,就不再繼續寫作了;也有些作家起初能夠非常順暢地按照進度下筆,但某一天,卻突然停滯,怎麼也寫不下去了。

  之所以決定研究這股瀰漫在文學裡的「不」,其實是因為上星期二我恰好聽見一通老闆祕書接到的電話。當時,祕書好像對來電的人說:

「巴托比先生正在開會。」

  聽到這句話,我不禁偷偷笑了起來。實在很難想像巴托比先生竟然會跟某個人「開會」,因為如此「專心致志」地埋首於某件事情之中,實在不是他的個性。你能想像巴托比竟然置身於一個氣氛沉重的經營管理會議,然後認真地聆聽、認真地與大家交換意見嗎?不可思議。

  其實,想找出這群具有「巴托比」個性的人,列出一長串早已受到負面思考浸染的作家們,一點也不難。他們為數眾多,我根本不擔心自己缺乏研究的對象與素材,所以持續在這本日記(或說這本筆記)的頁腳,寫下一篇又一篇的註解,倒不是個困難的挑戰。

  我會想起「巴托比」這個名字,應該是因為我偶然聽見老闆的姓。他剛好有一個與「巴托比」諧音的姓。而且,這個誤打誤撞的巧合來得正是時候,它突然推了我一把,讓我在長達二十五年的沉默之後,決定再次提筆寫作,探索這些知名作家為何放棄創作的祕密。

  於是我便這麼一腳踏進了這個未知的迷宮裡,漫步遊走於一條條說「不」的小徑,一條條藏身於近代文學潮流中的小徑。這股近代文學的潮流可謂十足惱人,卻又同時擁有莫名的吸引力,因為在這股潮流裡,只有那麼一條「唯一」的小徑,正確指引了通往文學創作的真理。這股潮流,除了問:「真實的文學創作究竟是什麼?」也問:「真實的文學創作究竟在何方?」這股潮流也發覺了瀰漫在近代文學裡的那股「不可能」,試圖以戲劇性的手段,為眾人揭開近代文學發展的真相。

  原來,近代文學發展至千禧年之末,在炫麗的表象之後,早已禁不住這漫漫長路的跌跌撞撞,而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試著解析這種負面思考從何而來,挑戰穿越這個「不」的迷宮,真實的文學才會誕生。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