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我的水裡人生

發稿時間:2010/10/02
人魚:我的水裡人生
人魚:我的水裡人生
作者|方力行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07/15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國際知名,一手籌建且任開館館長達十七年的前館長方力行,是海洋生物科學家,著有學術專書十冊與國際期刊學術論文百餘篇,《人魚:我的水裡人生》是他第一本散文集,自傳式回憶如何選擇最有興趣且堅持的海洋生涯與如何克服困難以及多次海底逃生,很精彩且有勵志意味。

  方力行在台北都市長大,卻對水生動物早就產生興趣,大學讀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水生組,當完兵放棄薪水二萬元的日本商社行銷海產工作,選擇需要潛水調查的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工作,月薪才新台幣二千六百元,相當堅決的生涯抉擇,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形容海洋對他有致命的吸引力。

  活在萬丈紅塵中,作者同時潛水游遍台灣環島岸邊的海底水晶宮殿,都是為了調查海底動物生態。但是,不像陸上動物令人容易親近,海洋生物是你再怎麼接近都只能觀察,且比在陸地上觀察更困難、更有危險性,今人出海賞鯨豚、海豚是特例,作者細數他接近觀察海生動物卻幾乎喪命的多次經驗。

  由於平日習慣敏銳觀察海洋生態變化,所以有一點變的跡象,就知道危在旦夕要冷靜處理。一次潛水時,方力行看不清週遭,海底沙一直揚上來,他警覺不對勁,叫同伴往前游,見揚起的海沙走向不對,他意識到正被海流帶向外海,立刻要求同伴停止潛水,浮回海面,果然看不到船,只好藉海浪把自己推高,才發現所乘船的方向並游回船上,想必讀者也會認同他的危機處理真是「高」啊!

文章節錄

  退役在即,本打算出國深造,卻接到了兩個工作機會,一個來自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老師,他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介紹我到一家日本商社,先赴日受訓,再回臺採購海鮮銷日,月薪兩萬元;另一個來自邵廣昭,去當中研院動物研究所張崑雄老師的研究助理,需要學水肺潛水,執行全省人工魚礁的調查,每月兩千七百元。

  民國六十五年,那時距法國人賈克•科魯士托發明水肺潛水還沒多少年,水下海洋探測這個領域才剛起步,這麼大的世界、這麼多的水、這麼神祕的水天地,對我真是致命的吸引力,因此,從金門搭船回家後的第三天,就去中研院報到了。

  之後兩年,是我真正深入水中,和水晶世界你儂我儂、纏綿悱惻的開端。因為當時專業潛水的人很少,計畫又多,以致一年中幾乎有半年是在海上,連新年、春假、端午、中秋等長假,也正是完整好出差的時間,而且每天潛水的次數頻繁,一天下來累積的時間都接近要減壓的邊緣,但是每一個地點都是新的景觀,每一次潛水都會看到新的生物,而且幾乎每一個調查的海域也都是第一次有人下去潛水,當時求知若渴的欲望、精神上的亢奮,其實很難用言語描述。  

  那時候我家住石牌,中研院在南港,其實並不遠,但是一星期只在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回家,其他的時間,吃、住、睡都「自願」在實驗室度過。張老師為我們在院外租了一間房子, 你相信嗎?我卻寧願省下那走路來回宿舍的時間,只鋪一層蓆子睡在實驗室的磨石子地上,除了硬了點,夏天還頗清涼,倒是冬天寒流來時,半夜都會凍得發抖而醒來,那時最喜歡「自勉」的一段話,就是辛棄疾的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想像領兵百萬的大將軍一樣會在秋夜凍醒,我有什麼好抱怨的?

  當年潛水的地點,從距臺北最近的野柳、龜吼、大武崙、八斗子、望海巷,向東轉到東北角,然後往南到大里、石城、蘇澳、南方澳、東澳、花蓮、磯崎、成功、富岡、龍坑、鵝鑾鼻,再向北經香蕉灣、跳石、南灣、後壁湖、雷打石、紅柴坑、萬里桐、後灣、東港、大鵬灣、高雄港、永安、梧棲、南寮……,最後回到淡水河口,幾乎全島都有我們潛水的紀錄,而離島則以澎湖諸島的調查次數最多,也偶及於綠島、蘭嶼、小琉球;工作的內容都以人工魚礁的生態與效益,及臺灣亞潮帶魚類生態、珊瑚礁魚類相調查為主。

  那一段「水亮」的日子,是真正將我「水底世界」眼睛打開的時光,親眼目睹從來沒有被人打擾過的水晶宮,和千百年來培養蘊育的魚蝦群社,生機盎然、富麗繁華,遠比現在一般臺灣潛水人所讚嘆謳歌,或小題大作的美,超過千百倍。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