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貧困

發稿時間:2010/10/30
反貧困
反貧困
作者|湯淺誠
譯者|蕭秋梅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0/09/30

  現在中產階級普遍感受到「大不如前」,但因為生活過得去,也就沒有危機感。日本推動反貧困運動的社會學者湯淺誠提醒我們,千萬別對眼前的貧困感掉以輕心,因為在這個他稱之為溜滑梯的社會中,任何人都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到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寫了《反貧困》一書,試圖喚起中產階級共同正視社會的貧困問題。

  湯淺誠1990年代開始協助日本遊民改善生活,到2001年擴大協助對象到所有貧困者,他認為貧困問題是多面向的,從犯罪到疾病到無家可歸,背後可能都牽涉到貧困因素,因此,他串連許多社會運動團體成立一個反貧困網,共同改善日本的貧困現象。

  作者曾在貧困第一現場帶遊民去申請救助金,也親自與貧困家庭深談,甚至到日本的派遣公司臥底,體驗貧困派遣族的生活實況,他驚訝地發現,很多貧困家庭過去大多是不貧困的中產家庭,會一下子陷入貧困,最大關鍵在社會沒有幫助他們的安全網,從企業內部到國家政策都沒有,使得許多家庭一旦發生意外或受到經濟衰退衝擊,就會頓失所靠,這就是他所說的「溜滑梯社會」。

  湯淺誠認為我們應一起改變「溜滑梯社會」,應督促政府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安全網,包括提供足夠的社會救助給需要的家庭,實施更能保障勞工的政策,避免大企業輕易解僱勞工或以派遣工取代正式勞工。否則,就算今天我們並未真的陷入貧困,但萬一明天丟了工作或遭逢意外,這個社會也很難有人伸出援手。大家實在不該對貧困冷漠,今天幫助別人,有可能會幫助到明天的自己。

文章節錄

《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

前言

活在國際貧窮線之上,不代表你不貧困

  我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投入協助「遊民」──也就是無家可歸而得露宿街頭的人──運動,但從二○○一年起,我們所協助的對象就不再局限於遊民。所有淪落貧困狀態的人,都是我們提供協助的對象。

  以前,來找我們的多半是被就業市場排除在外的失業者,其中尤以打零工的工人、遭受家暴兩手空空倉卒逃出的單親媽媽(先求保命,根本還沒有餘力工作)占大多數。然而近年來,我們所接觸的案例中,有愈來愈多人明明有工作,卻還是無法維生。這些求助者當中,家庭結構也愈來愈多樣化──過去,是中老年單身男性、母子單親家庭居多;現在,從單身青年、高齡家庭到一般家庭都有。

  這種「有工作,卻還是無法溫飽」的情況,今天已不足為奇。貧困,正深入、廣泛地在整個社會蔓延。投入「反貧困」運動之後,我深深感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盤早已沉陷。

  「窮忙族」(working poor),正逐漸在日本社會蔓延。「窮忙族」,指的就是那些雖然有在就業或處於可就業狀態,但賺取的收入卻在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所保障的最低生活費(即社會救助金基準)以下的族群。

  一般「推測」,目前日本社會中,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之所以說是「推測」,正是因為政府一直不願意進行普查,不願面對貧困日趨惡化的現象。

  這,就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態度。只憑著薄弱的證據,不斷重複主張「日本的貧困現象還不是什麼大問題」。

  沒錯,很多人都同意,相較於全球整體的貧困問題,我們的貧困現象還不算太嚴重。這種想法雖然不能說不對,但如今卻反過來被政府所利用。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我們的收入只要超過聯合國所明定的「絕對貧窮線」(也就是每天一美元)之上,即使生活困苦,我們也不能自稱為貧困。但問題是,我們不應只從「收入」這個單一面向來理解貧困;代表著貧困的指標,也不是只有一個。

  本書想要提醒人們注意的一個事實就是:即便每個人的收入都超過「每天一美元」,也不代表日本沒有貧窮。

如果整個社會都沉陷,想獨善其身,可能嗎?

  我們認為,在這個一旦不小心,就會直接墜落萬丈深淵的「溜滑梯社會」中,社會整體充斥著「繼續這樣下去,究竟會變成什麼樣」的不安。但是,與此同時,那些認為「光憑一己之力,不管做什麼都是白費力氣」、「不管怎麼樣,自己都得苟活」的人也仍然很多,正因為這麼想,所以也就放棄了改變現狀,選擇接受現狀,並在其中找尋苟活之道。

  然而,當社會整體沉陷,愈來愈多人被逼入貧困境地的情況下,想要獨善其身、苟活殘存,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們不曾有過大幅改變社會的經驗,正因如此,所以很難抱持這樣的希望。但我們一定可以在「繼續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和「反正都是白費力氣」這兩者之間,找到一條可行之道。假如能將這類的反貧困運動擴大普及到整個社會,政府對貧困問題的關注應該也會提高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