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錄

發稿時間:2009/10/31
失意錄
失意錄
作者|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9/10/08

  保羅.奧斯特是當今最有創造力的小說家之一,他的故事充滿詩意,不若許多小說家重複書寫自身經歷,他的文字已經超越讀者的想像力,也超越了自己的人生。不但如此,保羅.奧斯特的小說「後座力」很強,常常在讀完後仍會深陷其中。舉個例子,讀《昏頭先生》像是進入一個夢境,故事的開頭是個8歲的小男孩,整天幻想自己會飛,後來一個帶走他的陌生人宣稱要教他飛行,男孩果真也學會了,只是他一飛就頭痛,原來是得了一種會飛的病,只有兩條路,一是永遠不飛,二是自閹……這已經不是讀完後有什麼思索的問題,而是完全被籠罩在某種氣氛當中。

  如此特別的小說家,原來有段不凡的「販夫走卒」生涯。這本自傳讓我們看見保羅.奧斯特早年在各種想法、生活方式、職業當中跌跌撞撞,他認為寫小說須避免和太多創作者為伍,所以去洗碗、跑船、裝冷氣……,還曾發明一種用撲克牌玩棒球的遊戲,四處推銷了兩年;他發現政府公布的10大通緝要犯,有7個是他朋友,而他住處樓下的乞丐,原來是有名的畫家……。

  戲劇化的遭遇,讓讀者咀嚼出苦澀的香味,書的結尾就停在他出版第一本書之時,保羅.奧斯特說:為混飯而寫書的日子到此為止。嘎然而止,留下帶給讀者的震撼與感動,一如他的小說。而本書原書名──Hand to Mouth也頗有深意,是「僅能餬口」的意思,也有kiss goodbye的意味──向過去說再見吧。

文章節錄

  二十好幾到三十出頭是我人生一段灰溜溜的歲月,事事一敗塗地。我的婚姻觸了礁,我的作家夢泡了湯,錢的問題把我壓得透不過氣。我的窮不是偶爾的拮据,也不是每隔一陣子便要勒緊腰帶,而是一種不間斷的、磨人的,幾乎讓人窒息的窮,害我心神不寧,陷入無休止的焦慮。

  要怪只能怪我自己。我對錢的態度一向拖泥帶水、不清不楚,飽受互相矛盾的衝動拉扯,所以最後只能自食其果。自始至終,我唯一的志向就是寫作。早在十六、七歲,我便知道自己想當作家,卻不會天真地以為可以賴寫作維生。當作家跟選擇當醫生或警察不同,它不是一種「職業選擇」,因為與其說是你選擇這一行,不如說是它選擇了你。一旦認了命,承認除寫作外沒有別的工作適合你,你便得準備好要走一段漫漫長路。……

  大多數作家都過著雙重生活。他們通常有一份收入不賴的正職,然後利用騰得出來的時間(大清早、深夜、週末或假期)從事寫作。例如,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都是醫生、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從事保險業、艾略特(T. S. Eliot)先是在銀行上班,後來在出版社工作。在我認識的熟人裡,法國詩人迪潘(Jacques Dupin)是巴黎一家畫廊的副館長;美國詩人布魯克(William Bronk)有四十多年在紐約州北部管他家族的煤礦和木材生意;小說家德利洛(Don DeLillo)、凱瑞(Peter Carey)、魯西迪(Salman Rushdie)和倫納德(Elmore Leonard)都在廣告界待過一段長時間。還有些作家是以教書為業。這大概是最常見的解決辦法,因為幾乎每一家知名大學或野雞學院都有開設「創意寫作」課程,讓許多小說家和詩人可以競相爭奪一個落腳點。誰又能怪他們?他們薪水也許不豐厚,工作卻穩定,又有許多空閒。

  問題是我不喜歡過雙重生活。我不是好逸惡勞,只是一想到上班生活需要遵守朝九晚五的時間表,我便涼了一截,完全提不起勁。二十出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應該安定下來,不應該浪費時間去賺超過基本需要的錢。那年頭的物價仍然低廉,加上我「一人飽,全家飽」,我估算,只要一年能弄到個大約三千美元,便足夠餬口度日。

  我是在研究所待過一年,但那只是因為哥倫比亞大學除了免我學費,還提供一筆兩千美元的獎學金。換言之,我是為了錢而唸書的。儘管條件優渥,我還是很快明白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已經受夠學校生活,一想到還要在學校待五到六年,便覺得比死還要難過。我想要寫書,不想老是研究書。起碼,就原則上來說,我覺得當作家的人不應該窩在大學裡,不應該和太多志趣相投的人為伍、不應該過得太舒服。過得太舒服容易讓人自滿自足,而一個作家一旦出現這種心態,就等於是報銷了。

  我不打算為自己的抉擇辯護。這抉擇也許不切實際,但我壓根兒就不想講究實際。我嚮往的是體驗各種新事物。我想要走進世界,測試自己,周遊四方,盡情探索。我相信,只要願意睜開眼睛,任何遭遇都會對我有價值,都可以教給我一些我不知道的道理。一個年輕作家向親人朋友告別,投向未知、發現自己——這種方法聽起來很老套,也大概真的很老套。但不管如何,我不相信有其他方法更適合我。我渾身是勁、滿腦想法而腳底發癢。世界是那麼的大,我最不願意的便是謹慎自保。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