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帖:南朝歲月

發稿時間:2010/10/30
手帖:南朝歲月
手帖:南朝歲月
作者|蔣勳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0/10/05

  距今大約1900到1600年前的中國魏晉南北朝,是介於漢唐盛世間的政治黑暗期,卻又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高峰世代。近年不斷探討美學的藝術作家蔣勳,在最新力作《手帖:南朝歲月》中,根據中國歷代幾幅重要的書法墨寶,進行美學上的分析,讓我們看到動亂年代的南朝文人如何透過書法之美,追尋心靈上的平靜與自由。

  寫毛筆字是歷來中國文人修身養性的必修功課,書法也淋漓盡致表現出美學的極致。後人臨帖習字的帖,包括魏晉文人來往間隨手寫在便條紙上的書信,有人寫帖漫談為官時想念家鄉的小吃,或傷痛於戰亂流離,或感傷親友遽逝,以及仰觀宇宙時「花開爛漫,流雲疏卷,積雪凝寒」心有所感,都流露出文人最真的性情。

  傳世的南朝文人手帖,帖中美麗的毛筆字成為後人珍藏與學習書法的範本;唐太宗加以推廣後,更添後人對南朝風流人物的崇敬嚮往。那個年代的紙、墨、筆都非常講究,生活小細節自然流露出對美感的渴望與重視,蔣勳從這裡切入南朝黑暗的亂世,披露手帖不僅是書法藝術品,也展現文人內在自主的心靈。

  書中論及南朝傳世最重要的多幅手帖,包括王羲之墨寶最有名的「快雪時晴帖」、「蘭亭序」、王獻之「中秋帖」等,論析最多是王羲之,每一手帖背後都有故事,重複用最多的詞是「奈何」,顯出其孤獨與寂寞,作者細膩的文筆把王羲之講活了,其他許多手帖的解讀,也讓讀者領悟知識份子在亂世如何率性表現自我的個性,活出生命的信念與對美感的堅持!

文章節錄

寒切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寒切帖》一直是我很想看原作的一件王羲之唐摹本。

  王羲之的「帖」都是寫給朋友的信。「信」本來沒有題目,變成「法帖」之後,為了方便分類記憶,才取了題目篇名。

  帖的篇名通常是取自信的開頭兩個字或四個字,如《喪亂帖》取了開頭「喪亂之極」中起首二字,《快雪時晴帖》,也是取起首四字做篇名。

  信的開頭有很多是年月數字,並不適合做篇名,像《寒切帖》開頭是「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因此,也有人稱為《廿七帖》。但是,以數字開頭的信太多,不容易分篇目,有時就從信中選取主要的兩個字做篇名,像「遠宦」或「寒切」。

  「寒切」是「冷極了」,書信為了書寫精簡,創造了非常獨特減省的文體。

  「寒切」兩個字,傳達出「寒冷」、「切骨」。

  獨立的單字,構成漢字特有的準確又豐富的意象。唐人絕句還有章法格局,把文字放進詩的格律。「寒切」兩個字,卻並無文法。從詞彙邏輯章法裡解脫出來,「帖」的體例,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可惜歷來被書法之美掩蓋,臨摹者多只在意書體形象,忽略了「帖」在文體上的創新性。

  「寒切」兩個字,從書信上下文裡獨立出來,像一個晶瑩空靈的畫面,也像一種寂靜至極的心境。

  讀日本傳統俳句,在平假名片假名間夾著一兩個漢字,常常覺得文字的詩意性純粹而飽滿,連最精簡的五言絕句也不能企及。

  「寒切」兩字,用墨書寫了,裝裱成長軸,掛在和式的玄關僻靜空間,盤坐在榻榻米上喝茶的人就有了不同心事。

  「寒切」也像禪宗公案語錄,僧徒之間問答,各說各話,各人有各人領悟,各人有各人執著,空闊清明,不沾滯,不掛礙,所以可以如此精簡。

  「寒切」兩字,獨立出來看,其實也像現代詩,卻不故作隱誨,平直簡白到極至,反而意味無窮。可以是最原本意思的「冷極了」,也可以是讀者心中千萬種玄想幻化的演繹。

  文字還原凝鍊到最低限,往往也恰恰能夠滋生綿衍出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張力。

  當然王羲之當年寫這封信是不會想那麼多的吧!

  只是多年以來,我常把「帖」當成日本俳句來讀,覺得是一首一首好詩。就像《何如帖》裡的「中冷無賴」,心裡寒冷,百無聊賴,南朝歲月如斯,可以這樣頹放,看花開花落,朝代興替,卻似乎都與自己無關。

  《寒切帖》是特別有俳句詩意的一封信,「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收到對方十四日、十八日兩封信,知道對方掛念關心,很安慰。

  「寒切,比各佳不?」冷極了,大家都好嗎?

  「念憂勞,久懸情。」心念憂傷辛勞,長久懸心,踏實不下來。

  「吾食至少,劣劣。」我吃得太少,很無力,不好。

  「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另外有信給謝司馬,不細說了。

  「謝司馬」是謝安,他在東晉升平四年(三六○年)出任桓溫西司馬職務。王羲之生卒年有不同看法,但一般認為他逝世於升平五年(三六一年),因此這封信常被認為是王羲之晚年最後的遺墨。

  書法無一絲鋒芒,簡靜沉厚,雍容曠達,墨色淡漠卻又豐腴,如煙如霧,雖然是雙勾填墨的唐人摹本,卻遠遠超過許多其他仿本,傳達出東晉人特有的蕭散沖融之美。

  在天津如果遇到大雪,「寒切」二字,草體流轉,像雪片在飄。映在日光裡,爛漫紛飛,像在心中飛揚迴盪不去的南朝的記憶。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