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詩詞欣賞

發稿時間:2010/11/27
少年詩詞欣賞
少年詩詞欣賞
作者|張水金/編著
出版社|國語日報
出版日期|2010/07/26

  張水金曾任小學老師與公務員,退休後專事寫作,他編著的《少年詩詞欣賞:進入詩歌殿堂的第一本書》,所挑的詩詞與生活很貼切,容易引起共鳴,加上作者的白話翻譯、注釋、欣賞、作者介紹等註解淺顯易懂,看了容易記住,在市面上眾多介紹華文傳統詩歌的啟蒙書裡面,特別適合青少年閱讀。

  中國詩詞之美令人讀了忘憂,本書很適合放在床頭當作睡前書。張水金表示,有人認為詩詞「只要背誦不求理解」,那是不對的態度,只有理解才能領略詩中意境,才會感動,有感動自然就記得了。

  張水金挑選的詩詞不僅易讀易懂,而且同一作者所寫的其他有名作品,也都收錄在書後的作者附錄中,不必另外去找。張水金對作者生平的介紹簡單扼要,不拖泥帶水,也不情緒化,使讀者了解詩人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作品來。

  這本書的編排以動物類、植物類、四季、山水來分類,比較容易找到所要的詩詞,而且編有索引,又有注音,有些古字比較冷僻,有了注音便知道怎麼念,不必另外去查字典。翻讀本書,可以淨化心靈,很容易就能理解前人薈萃在詩詞中的智慧精華,實在是大家享受經典詩歌之美最合適的導讀工具書。

文章節錄

《少年詩詞欣賞:進入詩歌殿堂的第一本書》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眼見依山白日緩緩消失,

  而黃河的水流正不停的奔向大海。

  要立身更高處,看到千里以外,

  我唯有再登上一層樓。

  【注釋】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黃河轉彎處,以美妙的全景視觀著稱。唐朝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即今日的蒲阪西邊的黃河故道旁,因時常有鸛雀(鶴類水鳥,似鶴而身灰翼黑,頭頂不紅,以魚蝦為食。)棲息在上面,故稱。此樓樓高三層,後來被河水沖沒,因而在城角樓掛上匾額來紀念它的存在。後人以為所詠鸛雀樓就是蒲州城西南角樓,並不正確。?盡:這裏指隱沒。

  【欣賞】

  「白日依山盡」一般都解釋成「夕陽沉沒於叢山之中」。這山,應當是鸛雀樓西南方的秦嶺(而非東南方的中條山)。由於只有冬季的太陽才會沉沒於西南方,所以詩人登樓的時間應該在冬季。有人認為,「白日」如果是指夕陽,既然它已經依山沉沒,光線就會變得夜色溟茫,怎麼會還有「千里目」可「窮」呢?所以「白日」應當是指「白天的太陽」,而「白日依山盡」則應該理解為「天光日影,消蝕的晴明山色裡。」其實,在沙塵彌漫空中時,陽光中的三原色被黃沙所吸收,濾盡了原色的夕陽可就會成為白日。而且「盡」在此只是一個漸漸變化的過程,是說「夕陽漸漸隱沒」並不是說「突然不見了」。如果一下子就沒了,那麼詩歌的美也就不存在了。

  詩人登樓遠眺,看著夕陽西沉,必然已有許久,不是剛到那兒。夕陽無限好,卻不是固定常在,詩人眼見晚霞變化,難免眷戀。鸛雀樓離開大海有數百里那麼遠,事實上詩人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但他可以想像得到。太陽的運轉,大河的奔流,都有一定的軌跡,也是自然界無可改變的現實。詩人因而靈光一閃,想到要像太陽那般雄偉,像大河那般壯觀,做天地間第一等人,就要掌握自然的規律,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於是,他立下心願,想要「窮千里之目」。除了登樓,他也還有許多事要做。而更上一層樓,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動作罷了。

  後二句,很多場合都可直接引用。女兒曉文四歲時背誦過一些唐詩。她一登上大甲鐵砧山「觀海樓」,就脫口說:「爸爸,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後來她申請研究所的時候,我勸她選擇有獎學金的大學,她卻堅持一定要進最好的法學院。現在她已經如願在紐約當律師了。

  要看得遠,就要站在高處。牛頓說,他是站在偉人的肩膀上,才能有較高的成就。我們也要以偉人為榜樣,向偉人學習,多讀書,才可以窮千里之目,看到好風景,使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

  【作者】

  王之渙(西元六八八年──七四二年),字季凌,絳郡(今山西省新絳縣)人。他從小就很聰明,還未成年,已精通文章,未及壯年,就已窮盡經籍的奧妙。他在家是個孝子,在朋友間是個豪爽講義氣的人,在社會上是個見識廣闊,目光遠大的人。由於父祖輩都做過官,他沒參加科舉考試,就得到了冀州衡水主簿的官職。後來他被人誣告,一生氣就辭官不幹,優遊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數千里。靠著祖先留下的產業,他在家住了十五年。開元二十年前後,曾寄居異鄉薊門(在北京城西),與高適交遊。晚年經親友勸說,又作了莫州文安(今屬河北省)縣尉,為官清白公正,也著名於時。他曾遊邊地,因而善作邊塞詩。

  薛用弱《集異記》說,王之渙與大詩人王昌齡、高適的交情很好。一個下雪天,三人一起到「旗亭」酒樓喝酒取暖。剛好有一些著名的歌女也來了。王昌齡說:「我們幾個人的詩都很有名,卻未曾分個高下。現在我們悄悄的在一旁聽她們吟唱詩歌,看誰的詩被唱最多次,就算誰贏。」一個歌女先唱了兩首王昌齡的絕句。另一個唱了高適的絕句。他們都分別在牆壁上畫了記號(計數)。王之渙不服氣的說:「歌女唱的大多是低下階層的粗俗歌詞。」他指著一個歌女說:「那個歌女氣質最佳,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一輩子甘拜下風。如果是我的,你們也應當列拜床下,奉我為師。」大家都笑著同意耐心等待。不久,那個歌女唱出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就對二人作鬼臉說:「鄉巴佬!我沒亂講吧!」三個人因此笑成一團。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故事。

  王之渙的詩大多散失了,流傳到現在的,只有六首。他的〈涼州詞〉也因「旗亭」故事而更有名。有人把它看作唐詩的壓卷(第一名)作品。「旗亭畫壁」的故事,雖然只是傳說(但也不是不可能),此詩廣受喜愛的程度卻由此可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