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中國綠色錢潮

發稿時間:2010/11/27
紅色中國綠色錢潮
紅色中國綠色錢潮
作者|胡鞍鋼、鄢一龍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0/10/27

  近年崛起的中國已與美國並列全球兩大經濟強國,使得中國正在積極研擬的下一個國家發展五年計畫「十二五規畫」,受到全球矚目。北京清華大學國情中心主任胡鞍鋼與博士生鄢一龍接受中國國務院委託專案研究,《紅色中國綠色錢潮》正是他們的十二五規畫概要性報告,是對中國機會有興趣的台商或讀者不可錯過的書。

  中國從1949年建國開始即定期提出五年發展計畫,「十二五」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計畫。早期毛澤東主政時,五年計畫毫無科學性研究,全憑領導人不理性的超英趕美口號。近期中國高層覺醒,認為要統治大國必須有系統地研究,因此國務院三年前開始委託大陸研究機構,總結前一個五年計畫的效果,再規畫未來重點方向。

  胡鞍鋼是知名經濟學家,又長期研究國情,權威性足夠,他的研究報告成為2011年3月中國人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定版政策的可能性很高,其中揭示中國2011到2015年發展方向的建議,具有指標性意義。他依據國際與國內客觀形勢,將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重整,與未來社會發展需求,都納入科學性的比較,非常務實。

  面對高度經濟發展但帶來高度污染,或重視環保節能但犧牲一點經濟獲利,兩者孰輕孰重?中國內部有很多辯論,2003年就有人主張不走共產或資本主義,建議結合科學發展觀的中國模式社會主義。現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贊成這派主張,並希望中國走上綠色經濟,擬將減緩污染惡化納為明確的政策目標,讓口號具體實現。

  透過兩岸經濟的連結,台灣與中國的連動性也愈來愈大,例如大陸將加大內需服務業比重,台灣金融與相關服務業人才就有機會遊走兩岸,產業類別調整若趨向綠色經濟,台商投資方向就必須配合轉型,重視節能減碳方向。「十二五」政策方向影響實在深遠,這本書值得有興趣的讀者詳閱細讀。

文章節錄

《紅色中國綠色錢潮:十二五規劃的大翻轉》

  中國已經是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最大經濟體,也是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十二五時期還將要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購買力平價)或第二大經濟體(匯率法),第二大製造業國,第二大貿易體,第一大高技術産品出口,第二大R&D創新中心,第一大科技人力資源國。

  十二五時期,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安全性進一步增加。全球金融市場、初級産品市場仍將可能大幅動盪,雖然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短期可能復甦,但國內消費和進口需求會有所減弱;全球主要資源價格在經歷了大幅度下降之後還會回升,中國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對外部資源依存度不可避免地上升;全球性環境壓力進一步增大,氣候變化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面臨重新洗牌;全球治理結構重新構建;國際市場一體化競爭更爲激烈,國際貿易增長與摩擦並存,區域和少數國家衝突更加突出。隨著中國成爲世界能源消費、電力消費、石油進口、有機污水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國,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爲世界的「衆矢之的」,發展模式的轉變將面臨著更大的國際壓力。

  中國面臨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和有利條件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科技、政治、安全等國際環境處於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中國面臨著和平發展的歷史性契機。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全球性科學技術飛速進步、更爲普及,各國之間的創新競爭日益凸現,區域合作、全球合作將更爲緊密,形式更爲多元,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要求更爲迫切,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區域安全、反恐等全球性公共産品更爲稀缺。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瞭解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和世界格局,又要準確地定位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作用和地位,謀劃全局,謀劃長遠,與世界「共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共同應對(世界)各種挑戰」。

  歷史經驗一再表明,戰略機遇既是及其寶貴,更是稍縱即逝。中國能否及時準確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對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以及國際戰略進行重大調整是至關重要的。當不當頭,可能是中國領導人不得不面對、不得不回答的一個尖銳問題。鄧小平1978年提出「實現四化,永不稱霸」,並說「這是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制定的對外政策,我們要用來教育子孫後代」。當時中國的GDP僅相當於美國的22.9%。1990年鄧小平認爲我們力量不夠,將「不當頭」作爲一個根本國策。當時中國的GDP相當於美國的36.6%。鄧小平的思路是符合當時中國在世界中的經濟地位。

  20年之後,「不當頭」、少擔責任,仍然是中國領導人的主流意識,但是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可能與鄧小平的實事求是思想背道而馳。這不僅克服自我設置的心理障礙,更應當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準確定位。

  中國當頭不是搞霸權,而是打破美國獨家霸權,要成爲多極共(同)治(理)的國際新秩序中的重要一極,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主動參與國際規則構建,積極參與引領國際發展潮流,積極帶頭承擔國際責任。現在不是當頭頭「名譽不好」,而是不帶頭承擔國際責任(例如不公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成爲最大的「名譽很壞」,中國已經很難獨善其身地辦好自己的事,而是要在更大的國際空間中,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來尋求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中國的角度重新定位也是要實現「中國之夢」。什麽是「中國之夢」呢?就是毛澤東同志早在五十多年前所提出的「中國貢獻論」,即進入21世紀,中國應當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5月,鄧小平同志也看中了這一夢想。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這一偉大夢想,即到2020年中國「成爲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爲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那麽,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什麽呢?我們認爲,在繼續對世界做出經濟貢獻、貿易貢獻和減貧貢獻的三大貢獻基礎上,在21世紀中國還應當對人類發展做出三大貢獻:建成世界創新型國家,做出知識貢獻;實現綠色現代化,做出綠色貢獻;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文化貢獻。這三大貢獻可能使中國再現輝煌,不只具有中國的國內意義,更具有世界性的國際意義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