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

發稿時間:2010/12/04
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
作者|吳億偉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0/11/01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對有些人來說,賺錢很容易,但在一些社會底層的勞動家庭,卻需要胼手胝足、開闢財源、省吃儉用,才能走出經濟困境。作家吳億偉在第一本散文集《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紀事》,回憶他的父、母親及親人為養家活口勤勞工作,和他自己在學時努力打工的點點滴滴。

  吳億偉小時候家裡經濟壓力很大,父母親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這對他童年善感的心靈產生很大影響。他的父親不斷更換工作,曾經做過撿蕃薯、撿子彈、採黃麻、抽水窟、建築工匠等工作,後來改做生意。

  吳億偉的父親開車到偏遠鄉間販賣衛生紙與日用品,自己寫有趣的宣傳詞,拿到高雄的電台請播音員錄音,隨車播放,是古早味的行銷方式。他回憶父親那時賣同一家廠商的衛生紙,每隔一段時間會更換品牌名稱,包括同心、友情、安心、清秀與「花」系列等,令他困惑許久。他喜歡跟著父親搭廣播車到處去玩,心底卻不喜歡別人叫他「那個賣衛生紙的兒子」。吳億偉描繪了一位想要改善家庭環境、建立事業王國,卻時運不濟的父親形象。

  作者寫到早逝的母親,透過阿姨口述拼湊母親的形象。母親從小家境不好,做過各種雜工,後來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做女工。吳億偉實地走過母親當時工作過的高雄加工區,尋找母親曾經走過的軌跡,也記錄了時代的轉型,重現當時六、七○年代台灣社會經濟起飛時,高雄加工出口區對家庭經濟的重要影響。

  本書構築出家族努力工作的圖像,是一部家族史;也顯現過往時代的勞動生活縮影,是一部社會史。由於呈現這樣的議題及面向的文學書不多,使得這本作品有了特別的份量。

文章節錄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紀事》

  母親離開後,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每天下午,燒香是例行的工作。舉起香來,向神明祖先祈願禱念,牆上母親嘴角微微笑著,雖然她的名字已寫入神主牌位,卻似乎還聽得到她在客廳的喧鬧。

  國中時,有段日子,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召開家庭會議。久病的母親,面對自己的身體和不見好轉的經濟情形,情緒常顯不安。九點一到,八點檔結束,母親腳步沉重起來,關掉電視,跟父親談起經濟問題,慢慢,失控,口氣變重,聲音大了。父親習慣沉默,接受各種怨嗟,低頭不吶一語。我和姊姊充當和事佬,安撫母親,阻止一場場的暴風雨,每次爭執,都以做計畫收尾。

  那時桌子的軟墊下,壓著父親一張張的生涯規劃,上面寫著,幾年後要回到老家做土水工,每個月可以存多少錢之類的話。這宣傳車的生意是做不久的。

  眾多紛亂的夜晚與爭吵,如今已沒有任何記憶,但母親情緒平緩後常悠悠嘆息:「奇怪!你也沒有偷懶,為什麼生活就是這樣呢?」那口氣的無力及疑惑,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同父親吃飯時,曾聽他說起所經歷的工作辛酸史。父親十六歲就離開老家,跟村裡的工頭一同到高雄做土水工。工團裡,有許多像他一樣的年輕小伙子,都生活在臨時搭建的鐵棚子下。

  結婚之後經營五金行生意失敗,舉家遷移南部。父親賣過許多東西,最後選擇最適合自己個性的工作—開宣傳車,遊走大街小巷。生活曾穩定一陣,後來,母親卻得了癌症,又被迫搬家。當時,父親載著母親就醫,而我和姊姊尚在就學,有時一天賺的還不夠掛號費。父親急了,生了許多白髮,生活費和醫藥費,像緊綁腳踝的石頭,寸步不離。

  母親雖已不敵病魔離去,原本以為會稍稍鬆了一口氣的父親面對大環境的轉壞卻更無能為力,景氣的敗壞、大賣場的成立及生活水準的提升,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父親沒想到的是,現在就連加油站送面紙的舉動,也深深斲傷他的生意。

  對於做計畫,父親總是信誓旦旦。他說,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計畫的,如果一切照他所計畫,日子就會好過了:我們會成為鋼琴家、五金行的生意會蒸蒸日上……。但怎麼也沒想到,命運總是兀自運轉行走,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只能和隱形的大手對抗。不過,再吃力的反擊,卻不敵它輕輕一揮。讓人轉了好幾個彎。

  如果回到最初,猶是那群鐵棚下剛離家的小毛頭們,下工之後,有人在鐵皮牆下洗澡,有人開始揉洗滿是泥污的外衣。吃完便當,天色已暗,大家隨意拿起啤酒就乾,飽實的口袋還放著剛剛發下的日薪,抬槓,對未來漫天漫地的說著,有人賺夠了錢要回家鄉娶老婆,有人要到台北去做生意。星星亮了,五顏六色的棉被底下是發黑的襯被,大家一瓶接著一瓶乾,幻想擴張了狹隘的現實,僅有容身方寸也覺得快樂滿足。

  父親還懷念嗎?

  記得有天晚餐吃到一半,探問父親現今的工作狀況,他沒有直接回答,卻說:「你要好好過生活,不要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不要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五十多歲的他這樣告訴我。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