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自然學設計

發稿時間:2011/01/29
向大自然學設計
向大自然學設計
作者|孟磊、江慧儀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1/01/20

  現代大都市的市民愈來愈多人嚮往回歸田園生活,《向大自然學設計》一書推介起源於澳洲並風行全球三十餘年的「樸門永續設計」生活方式,英文是permaculture,即permanent永久、culture文化、與agriculture農業,三個字組成的新詞,也就是師法大自然的設計,讓你也能在都市或任何地方過農耕自主的鄉村生活。

  作者孟磊、江慧儀是夫妻,美國籍的孟磊因緣際會在澳洲樸門永續設計中心完成樸門認證課程,成為台灣女婿後,曾在陽明山平等里打造樸門模式的風之谷家園,後來在台東找到一塊基地並授課,積極在台灣推廣樸門的生態農法生活設計,例如,他家廁所是乾的,不抽水,上過廁所即倒入豆子與木屑除臭,一週清除一次做堆肥。

  傳統菜園是一排一排種菜,但作者開發小農園是闢成樹葉葉脈形狀,方便一人深入菜園各角落,只要幾步路,就可有效率地解決菜園中任一點發生的問題;養雞則用活動式帳篷狀雞籠,定點放在要耕種的田裡,雞會痾屎讓土地肥沃,還會吃蟲與雜草,每隔半月再往前移動。在這塊地上種菜,肥料錢和除蟲的氣力都可省了。

  以往人們習慣一畦菜園只種一種菜,大自然會教你,土地也可物盡其用,南瓜的葉子大,下面的土地無法長其他植物,但作者實驗發現可種耐陰的紅鳳菜,讓一塊農地可同時種兩種菜,他也推動理想的社區模式,有自家菜園與共同菜園,例如在大樹下種耐陰、可攀爬的蔬菜,作為社區共有資產,並可交換蔬菜食用。這本書一共教你十五個樸門設計原則,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進入大自然教你設計的永續生活。

文章節錄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師法自然是樸門的活水源頭

做一個謙卑的大自然門徒

  如果你曾到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欣賞過建築藝術大師高第(Antoni Gaudí)的作品,相信會很容易理解「師法自然」的意思。高第的作品大量運用了大自然所給予的靈感與啟發,他深知在自然界的有機體當中,沒有所謂的直線。他研究自然元素的結構,成為設計建築結構的原型,諸如共軛雙曲面、拋物面、擠壓的蜂窩狀、螺旋、波浪等形狀。這些自然模式有些呈現高度的能量傳遞效益、高空間效益,例如螺旋狀的階梯;有些是穩定強健的自然結構,例如樹幹分支狀的立柱與蜂窩型的窗稜等;有些則源於自然界純粹的美感,例如波浪狀的屋頂。

  高第被喻為大自然的門徒,他曾說:「懂得求助於自然法則的創作者,是造物者的合作夥伴。」(Those who look for the laws of Nature as a support for their new works collaborate with the creator.)而墨立森與洪葛蘭似乎就是高第口中,造物者的合作夥伴。

  師法自然是樸門永續設計的重要精髓。因此,在一套完整的設計認證課程當中,繼倫理與原則之後,最基本的入門主題就是「自然模式」了。這裡所說的「模式」,就是自然界所使用的語言。我的許多樸門同儕都認為這個主題讓他們眼界大開,如同換上了一副新的眼鏡般,當他們走出教室之後,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都變得更清晰了; 這不但讓他們更能夠理解並尊重自然界每個個體的存在,也發現其共同點就是每個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各自獨特的姿態與性格。這樣的驚喜與發現,我一樣感同身受,每當與人分享,就更加讚歎「自然模式」所蘊藏的奧秘。其了不起的組織、結構、效率,雖然是人類任何設計無法企及的境界,但人們是可以藉由觀察、理解、模仿與應用來改善設計的。

「自然模式」令人眼界大開

  認識「自然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走進自然中觀察。看一看、想一想,為什麼河流是蜿蜒的?為什麼蜂窩的結構呈現六角形?為什麼葉脈、植物的根系、閃電、人類的血管都是分支的形狀?為什麼有些果核看起來很像人腦?為什麼在人類DNA、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空氣、風的吹動、水的流動、樹木以及許多動物與昆蟲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螺旋的模式?為什麼紅蘿蔔、洋葱的花是繖型的爆炸模式?

  這些自然模式所呈現共通的自然語言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功能?與能量的傳遞有什麼關係?如果進一步理解這些自然語言,就會知道他們是人類可以用來與周遭世界和諧共處並提高生存能力的語言樸門永續設計,由衷崇敬自然界的功能以及與生俱來的美感,更試著學習將它們融入在設計之中,以達到最高的能源效益。

  螺旋花圃雖不是樸門的發明,但也是一個應用自然模式的例子。不同的植物可以種在一個直徑約兩公尺寬、高約一公尺向下迴旋的花圃。植物的選擇與栽種位置主要依據不同的微氣候需求(陽光、水、風)來決定。較耐旱的植物通常種在最上方,耐濕的植物則種在螺旋的最下方。這樣的設計,加上花圃適切的大小,讓種植者可以一次澆灌到所有的植物,發揮省水、好照顧的功能。

  你的菜園是一本書,還是一幅畫?

  一座菜園的設計,也可以應用自然模式。相信八○%以上的人,會認為一排排長條型的菜圃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誰告訴過我們,菜圃一定要是一排一排的呢?

  我在陽明山平等里實踐所學、開闢菜園時,就盡量效法自然模式,但被附近的農夫說成雜亂不堪。因為絕大多數的農夫,早已被一排排的菜園制約,看不出來我的菜園的形狀、線條與邊界在哪裡。然而,我那看似有點雜亂的菜園其實是多樣性高的,而且曲折的自然路徑,只要跨幾步路就能進入一座充滿生命力與生產力的豐饒樂園,輕易地照顧到所有的植物。

  效法自然模式的菜園,具有高能源效益又省空間,因為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一座仿照人體胸腔肺葉結構所設計的菜園,會比傳統式一排排的的菜園,減少通道上的空間浪費,可種植的作物數量比直線設計的菜園高出許多,生產更多食物。同時,還能讓農人就像在肺葉裡的空氣般來去自如,在維護與採收時都更有效益!而由於有效利用,空間的釋出,就能保留更多空間,成為高生物多樣的自然野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