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發稿時間:2011/03/12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作者|提姆.傑克森(Tim Jackson)
譯者|朱道凱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1/02/23

  這年頭幾乎所有國家都喊著要經濟成長,認為代表生活會更好,若經濟成長停滯或成長率比別國少,就會很緊張。但相較於新興國家動輒經濟成長百分之八以上,十幾年來經濟年成長都僅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台灣,真的過得比較不好嗎?《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認為長期追逐經濟成長其實是壞事。

  書中指出,很多國家為了追逐經濟成長,不惜犧牲經濟以外的社會福祉。為了伐木外銷,不惜濫墾;為了不斷蓋工廠,不惜破壞水資源;很多國家更缺乏環保觀念,環保法規付之闕如;造成發展經濟提高人民所得的同時,生活品質每下愈況,空氣愈來愈糟,生態嚴重破壞,看似變有錢,其實整個國家陷入更嚴重的生態浩劫。

  作者提姆.傑克森是英國政府的永續發展顧問,他在政府委託下完成一份永續發展報告,探討如何在不追求經濟成長的前提下,讓人民能繼續獲得富足的生活,結論是人們可以做得到不追求經濟成長,卻可以生活得更好,書中因此呼籲所有政府與人民覺醒並嚴正面對經濟成長的代價。

  書中提出幾個具體建議,其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要修正現有堪稱生態文盲的經濟發展模式,作者主張政府帶頭發展一套生態總體經濟學,把非經濟因素納入國家成長的政策,各國政府都應訂出一個生態界限,避免消費社會中的物質浪費現象繼續掏空地球的天然資源。

  要做到前述建議很不容易,所以,作者同時建議整個社會要改變心態,要換個角度認識真正的富足,尤其必須揚棄所謂消費主義文化,遏止環境破壞進行式,否則,當水、空氣、食物鍊都遭到嚴重破壞時,人類也將自食惡果。讀者應會同意作者的強烈呼籲,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努力解除經濟成長的魔咒吧!

文章節錄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

 靈修、理髮和園藝…全是「灰姑娘經濟」

  生態經濟學家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類似的建議。羅伯.艾爾斯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成長引擎,一個基於無污染性的能源、出售非物質的服務以及不造成污染的產品」。也有人建議,應該以低物質的產品與服務為基礎,建立企業的獲利模型。

  那麼,究竟這個新經濟模式的生產性經濟活動,應該由什麼構成?雖然答案不是顯而易見,但肯定是銷售「能源服務」,而不是能源供應;是銷售機動性,而不是賣汽車;是資源回收、再利用、租賃;還有瑜珈課,或許還有理髮、園藝。只要這些活動沒有用到建築物,不涉及最新時尚,而且你也不用開車去從事這些活動。

  接下來最現實的問題是:你真的能從這些活動中,賺到足夠的錢來維持經濟成長嗎?老實說,我們不知道。

  那些主張經濟繼續成長、但大幅降低物質慾望的人,用意良善。問題是,不論你能從經濟體榨出多少資源效率,你終究會碰到極限。但是,這不表示我們應該完全拋棄這個想法背後的願景。我們幾乎可確定,不管新經濟長什麼樣子,雇用人從事低碳經濟活動,對人類的榮景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是一條確定的路。

  事實上,這種經濟模式的種籽,可能已存在於某些地方或社區性質的社會事業中:社區能源方案、本地農夫市集、慢食合作社、運動俱樂部、圖書館、社區健身中心、地方維修服務、手工藝作坊、寫作坊、水上運動、社區音樂和戲劇、地方訓練和技能等等。是的,甚至可能包括瑜珈、武術、靈修、理髮和園藝。

  身為這些活動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通常能獲得更大的幸福和充實感,超過他們大半輩子耗在忙碌、物質主義、超級市場式的經濟中所曾獲得的。然而在正式統計上,這些活動卻無足輕重,代表的是一種灰姑娘式的經濟,被冷落在消費社會的邊緣。

  回到總體經濟學,這些活動妾身不明的地位,已被歐洲勞動生產力的數據證實。當這些活動確實存在於正式經濟時,很多被歸類為「個人暨社會服務」。

  從一九九五到二○○五年間,歐盟十五國的個人暨社會服務部門的勞動生產力下跌三%,是唯一顯示生產力負成長的部門。在整個歐洲,該部門產出增加的速度比整個經濟體慢得多。事實上,它之所以還能有點成長,純粹是因為雇用了更多人。

  簡言之,用傳統標準來衡量,這個部門實在表現不佳。相反的,在生產力競賽上,這個部門已經「拖累了歐洲」。如果我們全面走上這條路,經濟不會立刻停滯不前,但成長一定會顯著減緩。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發現:耽溺於經濟成長,在本質上有多麼可笑。明明有一種經濟活動,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工作、賦予人民榮景的潛力,也能對社區做出正面貢獻,而且有相當不錯的機會成為低物質,可是,卻被貶為一文不值。

  這個發現,在幾個方面具有啟發性。尤其,它提醒我們:盲目崇拜勞動生產力,其實是一帖摧毀工作、社區和環境的處方。當然,提高勞動生產力未必是壞事,我們要強調的重點是:證據顯示,為了提高生產力,而一味地降低勞動投入,結果是適得其反的。一來,去物質化的服務,是不會導致生產力提高的。因為人力的投入是這種服務的價值所在,追求勞動生產力,只會破壞產出的品質。

  二來,工作本身是人類有意義地參與社會的途徑之一,減少參與社會的能力,或降低我們工作經驗的品質,都是在阻擋我們對富足生活的追求。在這種情形下,瘋狂追求勞動生產力,毫無道理可言。

關於「非成長經濟模型」的研究

  話說回來,灰姑娘經濟倒是提供我們一個方法,去反駁「經濟不成長,人們就會失業」的說法。傳統總體經濟模型可以重新配置的空間,遠比經濟學者以為的要大許多──比方說,光是將經濟活動的重心從一個部門移到另一個,就可能維持或甚至增加就業,即使經濟產出並未增長。

  傳統上,不接受整體勞動生產力下降有幾個理由。比方說,當商品或服務的勞動含量愈高,成本就愈高。但事實上,一個成長中的經濟體就算生產力提高,平均工資成本還是在升高,因此照樣得提高勞動生產力才行。

  而如果是在低成長或不成長的經濟體中,這種壓力反而會減輕,因為平均所得不再持續升高。只不過,為了維持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是得確保勞動生產力不至於跌得太低,至少在主要出口(及進口)部門。

  如果整體生產力提高了,那麼唯一能穩定產出的方法,就是讓總工時下降。在經濟衰退期,減少工時通常會導致失業。但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將現有的工作,平均分配給整個人口。基本上,這意味著大家一起減少每日工作時數、縮短每週工作天數,以及增加休閒時間。一九八○至一九九五年這段時期,歐洲所增加的勞動生產力當中,就有一部分是因為休閒時間的增加所帶來的結果。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