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

發稿時間:2011/06/11
他們在島嶼寫作
他們在島嶼寫作
作者|目宿媒體、王耿瑜
出版社|行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1/04/09

  目宿媒體最近為影響台灣文壇的六位文學家,包括林海音、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王文興、楊牧,邀請五位優秀的台灣導演執導,拍攝了六部紀錄片,名為《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並出版同名的文字版書籍,描述這六部電影背後的故事,讓大家一次認識六位台灣當代文學大師。

  透過這六部電影,觀眾可以看到六位文學家與周圍朋友彼此的互動,顯露那個年代人們互相鼓勵、扶持,從年輕一起走到年老的美好,而能了解台灣早期年代的純樸。這本書正是這六部電影完整的紀錄,也是對文學大師生命的回顧與整理,有作家生平大事紀與如何籌拍紀錄片的過程,是追溯文學大師生命歷程的最好見證。

  書中也敘述五位導演如何受到文學啟發,記錄他們如何透過這些電影與文學生命相互對話,也用影像記錄時代的方式,向文學大師致敬。由於六位文學家至少六、七十歲,代表大師們見證過台灣從六、七○年代政治、經濟都封閉、貧乏的年代當中,文學種子如何萌芽並且茁壯,人們也透過文學大師堅持理想,活出動人的生命。

  這六部紀錄片正在大學與中學校園巡迴演映,期待與習慣從影像認識人與世界的年輕一代相遇,此書則提供年輕讀者能夠更有準備地觀看製作用心的六部紀錄片,理解六位大師的作品與作家人格展現的美好特質,才能更熟悉地接觸與親近台灣寶貴的文學資產。

文章節錄

  1.十四行 霧

  2.陳傳興 ︱ 導演

  波浪起伏,遠方一座墨黑柱狀巨大岩礁從深藍近暗的海中白濤浮現,棉化嶼,船長說。離港航行將近兩個多小時,大多數同行者不是躺平闔眼假眠,就是扶靠船舷,嘔到失色蒼白。剛過基隆嶼時,猶能大聲說笑,點指讚嘆景色詭奇難得,擾嚷喧譁聲不再,只剩破浪前行波濤聲,和單調反覆引擎低吼。攝影師船頭船尾來回走動,尋找鏡位景象,他用盡方法努力固定攝影機不讓它搖晃擺動,隨時還要提防突然撲上船的浪花。從遠處看這景象,心中浮起的念頭不是雄壯美感,到底海象還算平和,風浪也沒大到哪裡,不是什麼驚濤駭浪;至多,東北季風來臨前的秋冬鉛灰色天空,偶而有些許陽光穿透厚重雲塊的北方海域,天和海彼此緊扣著密實不分,若沒有間歇岩礁孤嶼突立,撲面冰冷海風壓得人快窒息喘不過氣。攝影師他到底在拍攝什麼景象,從遠方觀察,只能猜測,看不見他觀望的鏡頭內事物,只看得到他操作攝影機的身體和動作,荒謬地近似默片基頓(Buster Keaton)的掙扎奮鬥,抗拒某種不可見的命運。「如霧起時」拍攝進入尾聲,這是最後扣環收束的外拍場景。近一年多的拍攝期,未曾碰見海霧後面的誘惑海妖,卻倒是借此機緣親近接觸當年參與現代詩運動的詩壇大老、知名詩人,更加難得的是重走過詩人海外就學、任職定居的路徑,得以採訪了聶華苓女士,民國傳奇女子張充和女士;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因就偶然或某種機緣,穿梭交織記憶匯流生命,言談中傾露時間的顏色和光影,活過現代詩、文學史一頁頁的殘簡碎片。鄭愁予所自況的簡單寂寞,單純詩人那種生命經驗期許和這不可說的歷史時間緊緊不可分,詩與歷史彼此迴映在詩行音節當中。

  北方海域航道,1949年前後流徙過多少亂離苦難;船繞行孤聳峭立海面,嶙峋焦黑火山岩礁,斷崖裂岬剝露血紅巖壁,紅與黑混雜深藍近墨漩流白浪,險惡詭奇的末世景象,在當年惶恐不安、逃離戰亂的渡海流人心底意象是:

  鯨濤翻墨怒排空/回首神州一夢中(李炳南〈避亂舟發台灣〉)

  流人無寄地/海水欲吞天(〈渡海〉)(《浮海集》)

  或是覃子豪《海洋詩抄》集中,大陳島系列組詩,用「星辰」、「虹」等種種抒情意象去隱喻亂離傷痛的時代之歌,北方海域那凝結的無言寂寞:

  雨底歌唱出了海底寂寞/誰人的歌道出了我底寂寞

  今夜,我從遙遠的海上回來/我懷念著/不知道有沒有人等我?

  我是從海外荒島上回來的/歌啊!你是從那裡飄來的(1951年8月高雄〈聞歌〉)

  少年詩人鄭愁予,彼時被譽為海洋詩人之代表,詩作中這片海域已是不能航行穿越的記憶之海,被阻絕的世界終點,日與夜分界場所:

  若非夜鳥翅聲的驚醒/船長,你必向北方的故鄉滑去。

 〈船長的獨步〉(1954)

  此起彼落的重唱歌聲,不能也不會出現在大陳島最後撤退難民搭乘軍艦抵達基隆港的無聲檔案影片,闇啞、音擊分離各處一方,那是一個詩與歷史不能同步的歷史錯位,詩、酒、愛情,肅殺的1950年代青春之歌;台灣現代詩運動,新詩論戰,新舊詩論戰 ,在短短數年間激烈的此起彼落,所爭所唱的無非是在邦國崩解之後詩是否尚存!詩亡的威脅伴隨戰爭陰影鑄造被剝奪失落的聲軌。「如霧起時」影片用十四行詩形式追溯捕取曾經寫在水上流逝的花葉飄零殘餘,戴著腳鐐跳舞,格律與韻腳,不是束縛,也非懷著否定;荒涼的自由,借用周夢蝶的話,荒蕪年代殘存的些許自由,灰燼中留存的語言種子,野放在島上,隨風飄散在異國他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