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發稿時間:2011/07/16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出版社|人類智庫
出版日期|2011/07/08

  親子教養的家庭教育模式一直是社會的熱門話題,台灣引進中國大陸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提醒大家,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點,孩子一出生,眼睛一睜開來就在學習,媽媽自然就是最初的老師。

  作者尹建莉從教育她的女兒圓圓開始,把教養的過程仔細記錄下來,可以呼應到人們每天的生活上。她的觀念非常新,不八股,也不揠苗助長,文筆流暢清新,一點也不像說教,讀者會一邊讀一邊想:「唉!我怎麼沒有早一點看到這本書,若早一點讀到,說不定今天孩子會不一樣。」

  尹建莉原是大陸的小學老師,2007年退休後專心寫作。此書在大陸賣了三百萬本,盜版數量至少三倍,是廣受大陸父母喜愛的親子教養書,書名就點出作者想傳達的教育理念,尤其品德教育是內隱的學習,孩子小時候打下的品德基礎將影響他一生一世,等進小學老師接手教導時,孩子習慣已經養成了。

  所以,作者強調媽媽沒有人可以取代,請所有的母親不要做缺席的媽媽。若是要改變孩子,需從改變家長做起,不要做操控孩子的父母,也不要做說假話的父母,盡量誠實的去對待孩子……,書中幾乎每一篇都能應用到我們台灣的生活上,沒有兩岸文化的隔閡,是本值得台灣父母借鏡學習的好書。

文章節錄

「不管」是最好的「管」

  家長內心需要樹立起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有位女同事中年得子,十分疼愛。當她的孩子還在嬰兒期,她就讀唐詩給他聽。她讀了很多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知道早期啟蒙很重要。孩子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中文、英文兩種語言和他說話。她兒子確實也表現得聰明伶俐,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結果當然是保密的。但後來園長悄悄告訴她,她兒子是全園第一名。她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相信自己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甚至是個天才。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複犯了三次,就要受到責罵;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比如打翻了飯碗,牛奶沒喝完就去玩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字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她說,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嚴格讓孩子有好記性,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美。

  她的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放著,不時地告訴孩子一句什麼,比如「到寫作業時間了」,「手上的水沒擦乾淨,再去擦一下」,「別穿那雙鞋,這雙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當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可不知為什麼她的孩子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裡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國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的英語,成績也總是很低,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懶散。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怎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捉弄她。

  朋友問我:「你說這問題出在哪兒,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我想想說: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簡單,但我懷疑,正因為簡單,這位媽媽恐怕難以做到,或者說她根本就不願意去做。這位好強的媽媽,她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治療的方法當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睜大眼睛。

<不管—是懂得教育的藝術>

  我說,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想要成功的心更急切,也很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

  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師與被雕刻者雙方互動形成的。

  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但實際上她的行為裡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監視」。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

  現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二個孩子,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加足了油,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否則只會把事越做越壞。

  我接著分析這位媽媽,她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而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麼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

  所以,家長一定要對「過猶不及」這回事有所警覺,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儘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想法總結為一句話:「不管」是最好的「管」。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